当村村通柏油路的消息传开后,老家农村的亲友都相继在电话里告诉我这值得高兴的好消息。
他们在电话里的第一句话,就是柏油路已经修进咱们村里了。小时候常滚打在一起的铁杆玩伴宋三毛说:“下趟回去,不要再走泥巴垅、观音溪和刀背梁的那条小山路了,从老鹰岩到村口张小满家那棵白果树旁,跨国尿溪沟峡峪,修起了一座高架桥了。附近的姚村、马庄村、磨盘村以及笔架村的柏油路,都是从我们村里穿行而过的,乡村的面貌改变了,乡亲们高兴了,老百姓们都高兴了 。”
他们在电话上告知的消息,大体都差不多,只是侄儿多加了几句,叫下次回去,出了高铁站口,在外面大坝子右边,专门停放汽车的地方,花五块钱,乘坐“的士”,十几分钟就到家了。在告知这道信息时,从电话里听出了乐滋滋,我也分享了这份高兴和喜悦。
讲起山村小路,凑然打开了我尘封久远的记忆闸门。那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又浮现在眼前。从前,贵州这个地方,基本上是没有公路的,进出大山,脚底下踩的都是羊肠小道。由于交通闭塞,造成了这片土地的贫穷和落后。
曾有人写过“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打油诗。这首诗不管是出于同情、怜悯,还是挖苦、贬低,暂且不去研究,但贫困和落后的事实却是不容忽视的。
据说,在民国时期,有位叫周西城的省主席,到广西买了一台小汽车,硬是让人从千里之外,用木头杠子抬回省城贵阳。抬回来后,他坐在车子上,叫司机开到城里兜风。从大十字到油榨街,不过三公里远,就掉头回来了,那里有城墙挡住了,而且再也没有公路了。
那位姓周的省主席,在这块地盘上,可称得上土皇帝,一言九鼎,能够呼风唤雨那样的大官,怎么就不想去修筑一条公路呢?这是什么问题?说穿了,是社会的弊端。这弊端,显著的特征就是腐朽、没落与黑暗!
解放后,历史发展了,社会变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荡涤了旧社会留下来的污泥浊水。从打江山、保江山到巩固和建设发展江山,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建设人民自己的新国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一切工作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逐步过上了好日子。这些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劳苦大众发至内心地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去讴歌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一出出赞歌响彻晴空、震撼山河。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令人震撼的丰硕成果展现到世人面前,怎能不让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文明富强而欢欣鼓舞!
单讲交通这一层面,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纵观全省,在这片热土上还修建了十来个飞机场,80%都是在改革开放后建成通航的。特别值得一提的,在贵阳东北角的开阳县境内,又新建起了一座可通航轮船的水上码头,可以把贵州很多的名优特产,顺随乌江到重庆涪陵进入长江运抵喻为东方明珠的大上海。
那首“三无”为题的打油诗,该登报改版了。把“无”字改为“变字”,即穷变富了,弱变强了,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山变绿了,老百姓的钱包变鼓起来了。这些喜之不尽、大快人心的巨大变化,让人们在睡梦中都会笑醒过来。
村村通柏油路了,山村小路不见了,它退休了,融入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去了。
再见吧!山村小路,你安安心心地修身养息吧。
(作者系省地矿局退休干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