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何彦南,入眼的是架一副老花镜、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样貌。刚去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载誉归来的他坐在电脑前忙碌着。他说,要把去北京开会这几天耽误的工作补回来。
“他就是个拼命三郎,三十多年如一日。”见到我们,何彦南带领的“弟兄”如是说。
何彦南同志是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副总工、勘查一院院长、支部书记,大学毕业到105地质大队工作时,风华正茂的他抱着找矿报国的情怀,义无反顾地向大山走去……
弃高薪,白手起家
八十年代末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的他,在地质领域摸爬滚打了足足32个年头,历经地矿行业的起起伏伏,他曾在区调分队跋山涉水,也曾在市场下海打工迷茫,风风雨雨在他清瘦的面容上留下了岁月的沧桑,鬓角无意间也爬出了丝丝白发,但这些都未曾改变这名土家族汉子找矿报国的决心、改变不了他对地矿的深情、对找矿的热情。
2007至2009年间,何彦南受单位委派到外企——澳华黄金有限公司工作,任高级地质师,月收入近2万元,然而高薪并不是他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外企工作期间他一刻没有忘记105队这个大家庭。在知道单位调整组建勘查部需要带头人时,他那根与地质队链接在一起的神经一下子就被触动了,他心里想“是时候回家了”。于是,当大队领导班子拨通他的电话号码时,电话那头的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归。
身边有亲友、同事暗地里议论:何彦南简直是个“憨包”,放着万元的月薪不要,回地质队带队伍,简直是自找苦吃。面对这些置疑,何彦南就只说了一句话:“是组织培养了我,现在组织需要,我不能只顾个人利益!”
见他回归的决心坚定,澳华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慌了神,赶紧向澳华中国区总经理汇报,并立即会同商务总经理从北京赶到贞丰,名义上是为他送行,实则又开出再提薪、升职的诱人条件;而当时大队一个中层干部的月薪仅三千多元。面对优厚待遇,何彦南本可以有一万个理由接受,但他没有,婉拒了公司的美意,绝然回到了单位。
2010年初,一回到大队,老何就挑起了勘查五部带头人的担子。不过当他看到项目人员名单的那一瞬间,有点傻眼了,名单上一共5个名字,3名技术员,清一色是刚毕业的大学生、1名驾驶员,还有1个就是他自己,不过这也没有让他却步,他坚信技术力量可以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只是作为带头人辛苦一点罢了,但是最要命的是项目刚成立起来时没有任何工作可做,这才是老何最忧心的问题。
项目的小潘说,五部刚成立那会儿,没经费、没项目、人手少,而且除何总外,我们毫无实战经验,心全都提着的,记得第一次会议时,办公室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忧心忡忡,眸光全部‘钉’在何总身上……
那段时间何总把自己在外企工作的人脉、同学、朋友同事的关系全都调动起来了,三天两头跑地方国土部门,体重从118斤骤减至100斤不到,人又黑又瘦,不过幸好几个月后我们就承接了泥堡项目,有事做大家就不怕了,就像吃了颗定心丸,不慌了。项目的小李说。
是的,正是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的光荣传统和地质三光荣精神涵养、铸就了这位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土家族汉子,一直以来,他带领队伍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辛劳发掘宝藏,用汗水浇灌收获,先后承担了贵州普安泥堡金矿勘探、贵州兴仁泥堡南金矿详查、国家级第二批整装勘查项目-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泥堡勘查区地质勘查、部级科研项目-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区专项填图与技术应用示范等多个重大研究及找矿突破项目,累计提交了20余个优质报告,赢得了市场认可、同行的赞誉,取得了良好找矿效益,年年超额完成大队下达的经济指标和各项任务,对外创收上亿元,职工收入逐年增加,职工从当初的4人增至现在的32人,随着部门经济效益的提高,员工收入逐年增加,一院连续多次获大队考核一等奖,他本人也先后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练内功,找矿立功
成果质量是品牌,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而前沿理论的指导,则犹如手握找矿利器。尽管工作十分忙碌,但是何彦南还是坚持每天挤出一定时间学习,同时,为了使大家的技术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他自创了干中学、学中干,取长补短互相学、探索创建互联网交流平台等方法,在大队率先开展线上交流学习,将自己在外企工作的经验分享给同事,并将一些先进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与“师带徒”和“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同推进,逐步提高了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
2010年,承接“贵州省黔西南州泥堡金矿区金矿勘查项目”的地质勘查工作时,老何受到了很多同事、朋友的关注,要知道,这片区域那可是被很多地质人宣判了“死刑”的,很多同行经过初步勘查都定义该地区深部赋矿的可能性不大,要想在这块区域里实现找矿突破,那的确得有两把刷子。
何彦南没有因此退却,他坚持在地质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并到实地反复查证,他终于发现了几个重要的疑点,例如,一个是以前的勘查工作全部都在地表浅层构造蚀变体(sbt)中进行,没有人转变思路或方向针对矿区主要断层(F1)进行辨别,另一个是金矿与热源、构造有很大关系,而该区域表层氧化矿较多,深部应该赋存有原生金矿,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这一发现坚定了他的信心,在与合作方协商一致后,他带领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历时两年多后,其牵头编制并提交的《贵州省黔西南州泥堡金矿勘查阶段性报告》,改写了二十多年来贵州黔西南州泥堡地区深部赋矿可能性不大的历史,实现了老矿区里的重大找矿突破,3年来,探明新增金资源量33吨以上,使泥堡黄金资源总量达50吨以上,潜在经济价值近百亿元,为泥堡金矿成为黔西南州乃至贵州又一个重要的黄金工业基地打下基础。
近年来,何彦南同志带领团队抓业务闯市场,在地勘市场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不断刷新地质勘查成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找矿突破,提供超大型金矿床一个、特大型金矿床1个、大型金矿床2个,中型金矿床1个,潜在经济价值100亿元以上,特别是泥堡“断裂型”金矿体的新发现,实现了重大找矿突破,为黔西南州新添特大型金矿床一个,为贵州黄金工业发展再立新功!
做表率,无悔付出
为了项目发展和整装勘查取得突破,这几年老何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他几乎没有双休日,没有五一、国庆、元旦,就在我们采访他时,他仍然顶着老胃病在加班。
我问他,你带队伍这几年,家里的事都顾不上了,爱人有没有抱怨啊?
他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爱人很懂我很支持我,这几年全靠她打理家里了,只是以前女儿会经常打电话来发发牢骚,说陪她时间太少,不过现在女儿也加入了地质队伍,了解了地质工作和地质人,她现在打电话过来,没有抱怨,全是咨询技术问题了,呵呵呵……
除了对家人身怀愧疚外,他作为这个团队的老大哥却对自己的员工掏心掏肺。张应国说,2012年,由于项目合作方资金出问题,造成工程款滞后,临到春节了,部门却发不出一分工资和奖金,大家都是拖家带口的,都期盼着拿钱回家过年,科室部门的掌上却一分钱都没有到,这时候,何大哥对我说了一句,如果这个困难不解决,我怎么有脸见兄弟们!万般无奈之下,他破天荒地回了次加,劝说妻子,从他们准备购房的存款中取出11万元,给每个员工垫付了1万元过节费,让他们暗暗信息回家过个愉快的春节。
“别看何工个子瘦小,但却生了一副铁骨柔肠,有这样的领导,谁不愿意跟他干一辈子!”
倾心力,甘为垫脚石
“我之所以成长这么快,得益于和谐的集体、得益于何工的正确引导。”贵州首届“大国工匠”、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祁连素一提到何彦南,语气中充满了敬佩:“他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毫不保留地将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少走弯路,尽快成长!”
何彦南同志有宽大的胸襟,为了培育和锻炼队伍,使每个技术人员都能顶起一片天,把项目做大做强,他放弃了许许多多的机会与荣誉,从不怕被超越,只恨没超越。他常说:105队的未来是年轻人的,多给年轻人一些平台,这样他们才会有机会发挥才能,才会有干劲、有盼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直为他人考虑,一直甘当绿叶,一直为青年人做垫脚石。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日里除了加强团队业务能力、技术才能的修炼之外,他还与院内职工签订廉洁承诺书,支持职工参与各项技能比武,在内部形成了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单位的年轻人都愿意向他请教,跟着他学技术学管理,不断传承弘扬地质人“三光荣”精神!
在他的带领下,一院职工最多时近50人,目前的30余名职工中,党员从最初的4人发展为13人,新增硕士研究生6人,5名职工自学取得本科文凭,1名在读博士,目前有4名同志报考博士研究生。其带领的团队相继被授予省、全国“青年文明号”,“全省工会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先进学习型班组”、省直“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部门3名党员获省“五一”劳动奖章,2名优秀青年获“金罗盘”荣耀。近年来,在他的培养、经过整装勘查大项目的长足锻炼、经由他举荐,院里先后有7名优秀青年成为单位骨干,其中2名走上了副队(处)级领导岗位。很多人说,把项目当成家,这是老何的队伍成为105队典型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其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
做先锋,领头向前飞 ,
2017年,贵州省地矿局响应省“三大战略”号召,积极改革转型发展,何彦南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挑战:院技术负责唐铸患重病提前退休,副院长张应国患病住院,同时,为支持单位转型发展,其主动向单位新组建的水工环、矿山修复、地灾治理中心等部门输送人才……一院近50人的队伍降至30余名,而此时,一院正承担着贵州普安泥堡金矿勘探、贵州贞丰簸箕田2金矿勘探等四个大型项目。
任务重、人手少、时间紧!面对这一现状,何彦南在部门例会上强调:“我们是基层的堡垒,必须无条件、高质量完成任务。” 在探望唐铸、张应国之后,他重新部署好部门工作,便马不停蹄赶往野外钻探机场……
2018年底,四个项目53台钻机在黔西南大山中轰鸣,何彦南已经连轴转了六个多月,在水银洞、泥堡、簸箕田等工地上来回奔波、督导。人手紧张,他就亲自与钻工一起套钻杆、与驾驶员一道搬设备……2020年1月,他承担的四个勘查项目野外验收三优一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上取得又一突破性找矿进展。验收中,专家提出:希望105地质大队把上述优秀项目做成示范,在区域上推广应用。
何彦南同志32年坚守在地质一线。他白天忙业务,晚上抓学习,通过自学、摸索、实践,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的化探专业学生成长为业务强、善管理、勇担当、敢创新、乐于奉献、能打硬仗的复合型技术能手!近年来,他牢牢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与中国黄金集团广西分公司、广西地润公司、广西有色集团资源勘查有限公司、贵州紫金公司等合作,更好地拓展了大地质市场,把贵州地矿局105地质大队的“金”字招牌越做越响,将地质勘查的路子越走越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信息
-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问题线索征集 2024-09-04
- 贵州地矿局乡村振兴9月工作例会暨机关三支部主题党日顺利召开 2024-09-24
- 地质科普走进观山区第七中学小学部 2024-09-24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德智率队到贵州地矿105队调研 2024-09-23
- 省地矿局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研讨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