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矿要闻
花渔洞家属区 一个地矿老旧小区的华丽转变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113地质大队是一支具有深厚底蕴的单位,几十年找矿报国,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花渔洞小区改造以地质为依托,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了地质人的精神特质和文化风貌,让小区留住了历史,让居民留住了记忆,很有地质文化特点,值得局其他单位学习借鉴”,这是贵州省地矿局一级巡视员陈斌调研该局113地质大队花渔洞家属区时的由衷表扬。

和谐的小区、整洁的楼房、干净的街道、井然的秩序、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是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大队花渔洞家属区给人的第一印象。这里,每一栋楼房都有一个与地质相关的响亮名字,有以该队从事工作命名的测绘楼、测试楼、钻探楼、水文楼、工勘楼、物探楼;有以该队找到大矿命名的辉锑楼、皓矾楼、乌金楼、硅华楼;有以贵州地质遗迹命名的丹霞楼、峰林楼,……。不同楼房的墙体上绘制着充满温情的图案,并伴着诸如“路虽长,家未远”这样令人遐想和眷恋的简短文字。初心广场、地质文化长廊,展示的是地质人忠心向党、找矿报国的历史。路旁摆放的钻机、工棚,展柜里摆放的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总会令一些人驻足,唤起他们对往事的记忆。这里,是113地质大队干部职工的心灵栖息之所。

但是,这个如今牵动着地质人地质情结、载着满满地质文化元素的小区,过去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设施陈旧、居民复杂、管理难度大、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高。面对这样的困境,113地质大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对内不断强化自身管理能力建设、对外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合作沟通,采取“3+”模式开展小区整治,使小区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华丽转变。

“党建+共建”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作用

为实现小区共建共治共享,凝聚起各方力量,该队突出党建的引领作用,着力把党建做实,把共建做好,实现“党建”“共建”双促进。一是积极参与街道联合大党委组建,与区域内其他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成立花渔洞片区联合大党委,吸纳物业公司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大党委兼职委员,使社区各项工作开展有了主心骨。二是按照“大党委+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体系,根据大党委要求建立功能型党支部,结合党员分布合理设置党小组。将党员划分为在册、在岗、在地三种类型,建好三本台账,以“党员楼栋+年龄+兴趣”为标准成立特色网格党小组,将在册党员分别编入学习型党小组、实践型党小组、生活型党小组、活动型党小组、服务型党小组,与其他单位密切配合、取长补短、群策群力,积极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基地内部管理。三是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政治生日”活动,增强党员党性锻炼。针对小区主要居住离退休老同志的状况,组织行动方便的党员同志开展主题党日、过政治生日,重读入党申请书、重温入党誓词、重忆初心使命,激发夕阳热度;上门为行动不便老的党员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过政治生日、送政治生日贺卡,将组织关心关爱送到火炉边、病榻前。四是将离退休党支部和离退休工会管理工作融合,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关怀,坚持做到党员生病住院、生活出现困难、家庭发生变故等开展政治家访。

“政府+事企”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的事情居民办,小区的事情大家干。为实现各方力量汇聚并发生正向作用,该队主动思考,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小区治理。一是按照《花渔洞片区联合党委议事规则》《花渔洞片区“三方共治”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形成小区院长、楼长参与,社区环卫、物业配合的协同工作调度机制,聚合小区力量解决好服务阵地、环境治理、便民服务等问题。二是配合党工委打造400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构建“一窗受理”“一次办结”“一网通办”服务机制,为党员和群众提供开放式、多功能的活动阵地,开展文化娱乐、健康咨询、物业服务等。三是积极动员党员干部参与“小红帽”“蓝天使”“白大褂”“七彩虹”“红袖章”志愿服务队,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假日如端午节等开展诸如“包粽子、送温情”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四是参与做好社区议事协调小组有关工作,帮助解决矛盾纠纷和困难,促进小区和谐。

“居住+文化”提升小区软实力

成立于1965年的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大队是贵州西部一支综合型地质勘查单位。建队以来,该队地质工作者踏遍了贵州各市(州)的千山万水,累计施工机械岩心钻探近100万米,提交各类地质报告近两千余份。找到煤、萤石、叶腊石、铁、铜、铅、锌、金、银、钼等矿产23种,探明各类矿床40余个,先后获得部、省、局科技成果奖50余项,为贵州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被国家地质总局(原地质矿产部)授予“大庆式企业”、“找矿重大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的单位,113地质大队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但是,2010年搬到位于钟山中路的新办公楼后,由于距离花渔洞小区较远,单位与家属区之间的联系较过去有所减少,不可避免令离退休老同志对单位产生疏离感,基地管理也成了问题。因此,让老地质人重新找回自豪感,增强归属感,除了加强日常沟通交流,多进行人文关怀,还必须通过文化的浸染和氛围的营造来实现。为此,该队党委联合街道大党委着力开展具有地矿特色文化小区的打造:一是积极配合参与小区院落的打造包装、设施修缮添置,以大队家属区为核心,以家属楼为主平台,以地质人耳熟能详的名字给楼房命名,在小区显要位置摆放地质工棚、钻探设备、地质工具、设置岩芯、矿石展台展板,赋予小区更多地矿文化元素,让小区留住历史,让居民留住记忆。二是将原职工俱乐部改造成红色沙龙,配备《人民日报》《当代贵州》《法制时报》《晚晴》等报刊杂志,既在该区域提供休闲娱乐,也促进党员职工加强学习。三是在小区内增设各类文体器材,建立小区舞蹈队,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四是通过加强各类日常政治教育和和新时代地矿人初心使命宣传,不断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促进离退休老同志始终不忘初心。

(作者单位:局党办、112地质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