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矿要闻
贵州省地矿局“十二五”成果丰硕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本网讯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地矿局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工勘施工以及其他产业快速发展,全局累计完成总产值112.87亿元,实现节余与收益7.01亿元,超额完成了“十二五”确定的发展目标,与“十一五”相比,总产值增长148%,节余与收益增长30%。年均增长率为23.95%。全局16家地勘单位实现总产值超亿元

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新提交一批可供勘查开发的矿产地158处。其中:超大型7处、大型43处、中型38处、小型70处;新增固体矿产资源量:煤炭177.27亿吨、铝土矿5.42亿吨、锰矿4.06亿吨(从全国第3位跃居第1位)、磷矿69.56亿吨、金276.05吨、重晶石1.16亿吨。成功争取国家级重要找矿平台,形成了“一带两区五整装”的国家级平台。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完成77个图幅区域地质调查,使全省已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从33.1%提高到54%,完成了乌蒙山扶贫攻坚区600平方公里的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开展了部分1:5万物、化探工作和3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完成了全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实施优选靶区的页岩气调查和勘查开发示范。

地质灾害防治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贵州省大部分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9个县的“乌江流域地质灾害详查”等工作。开展全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承担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抢险救灾任务。找水打井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共成井三千余口,机井总涌水量108.51万m3/d,地下河开发水量1.3万m3/d。为岩溶山区352.73万人、49.50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并为22.60万亩农田提供了补充灌溉水源。地热整装勘查成果突出,社会效益明显,实施贵安新区、遵义中部、毕节东北部、贵阳、铜仁贵定至昌明等六个靶区的整装勘查项目效果明显

科技创新成果取得丰硕成果。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个、省部级科技项目35个、局管科研项目81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转化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4项,中国地质学会奖励3项,获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15部。地热深井施工技术攻关实现突破,经济效益显著。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人才队伍的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人才队伍总量达3470余人,占职工人数的68%,其中:博硕士人才230余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089人。总工程师周琦研究员荣获周光召基金会地质科学奖;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省管核心专家、省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新增正高级职称人数25人,目前总数有38人;新增副高级职称人数近400人,新增中级职称600余人。培养获得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90人,各类本科教育毕业180余人。。

党建及精神文明跃上新的台阶。106队离退休党总支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称号105队、112队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局105队勘察五部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103队、104队、117队等七家单位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102队被授予“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地矿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106队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105队和113队全国安康杯优胜单位、117队图文中心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多人荣获全国、省先进生产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十佳金牌工人等。地矿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地质文联多次获得“全国先进企业文联”和“贵州省文联系统先进集体”荣誉。贵州省第十二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中,选送的优秀文学作品荣获29个奖项,是历届参赛获奖最多的一次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成效明显。局自筹资金800余万元,精准帮扶织金县六个乡镇的16个贫困村。发挥地矿优势,在地质找矿、煤层气开发应用、地热温泉开发以及乡村旅游等产业帮扶上开创了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