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我局局长、党委书记李在文在会上发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贵州地质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建立了一座座矿业新城。如六盘水市,被人们称为是用钻头打出来的城市,当年乌蒙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山寨,依托煤矿和铁矿资源,今天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煤都”、“钢城”。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局先后在白云、修文地区探明近2千万吨大型铝土矿,建成了闻名全国的国家“一五”重点项目贵州铝厂,之后又建起了遵义铝厂;在开阳县境内发现探明了丰富的磷矿资源,富磷矿居全国第一,“三阳开泰”磷矿之一的开阳磷矿享誉全国,后来又探明发现了瓮福磷矿,正将其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造福贵州人民。到上世纪70年代,我局在南盘江边一个偏僻闭塞的山村发现我国第一个浸染型金矿后,又先后发现了烂泥沟、水银洞两个特大型金矿,共探明黄矿储量200多吨,结束了贵州“人无三分银”的历史,一跃成为我国的黄金资源大省,黔西南州因此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金州”。
李在文局长说,60年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局几代地质工作者,发扬“三光荣”精神,在贵州高原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展了广泛的地质工作,在地质矿产勘查和基础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评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预防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局共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7项,省科学大会奖1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8项,三等奖70项;地矿部地质找矿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国家银质产品奖1项;省人民政府特别奖1项;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奖13项,为我省地质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目前,贵州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矿业经济已占GDP的45%左右,贵州已经成为全国十大有色工业省区之一、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与钡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等,促进了新兴支柱工业的形成,拉动并繁荣了地方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贵州矿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贵州地质工作的创业史,一部贵州地质工作者的奉献史。2000年属地化管理以来,我局重点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煤、磷、铝、锰、金、铅锌等矿产开展了大量的勘查工作,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中央和省地勘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等一大批项目,累计新发现矿产地45处,其中,大中型勘查基地15处,提交主要矿产资源量:煤60多亿吨、磷2318万吨、锰3615万吨、金117.4吨、铅锌60多万吨、铝土矿2815万吨,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李在文局长指出,近两年来,局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实现找矿突破、推进矿业开发、构建和谐地矿”的科学发展思路,实施“找矿、找水、找地热”三大工程,地质找矿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织金地区、瓮安地区新增磷矿储量上亿吨;务正道铝土矿勘查捷报频传,务川大竹园铝土矿区勘探储量近6000万吨,是近十年来我省探明储量最大的铝土矿床;我局煤炭勘探今年可望新增资源量10亿吨;全省最大的大型钒矿提交五氧化二钒100万吨以上;在黔西南探明深部金矿储量数十吨,实现了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在贵阳、铜仁地区评价了一批地热田,有力促进了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在地下水勘查方面,我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在省国土资源厅的直接指导下,自2007年开始,全面启动由我局牵头承担的全省地下水勘查工作。2007年、2008年累计开展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2.6万平方千米,提交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河176条,岩溶大泉1096个,施工探采结合成井150口,提供地下水可开采量5.
李在文局长最后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好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我省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加大投入,突出重点,统筹部署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特别是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我局从去年开始启动了25个找矿突破项目,全面实施“找矿、找水、找地热”三大工程,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扎实抓好地下水勘查工作,为解决老百姓饮水困难作贡献,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信息
-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问题线索征集 2024-09-04
- 贵州地矿局乡村振兴9月工作例会暨机关三支部主题党日顺利召开 2024-09-24
- 地质科普走进观山区第七中学小学部 2024-09-24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德智率队到贵州地矿105队调研 2024-09-23
- 省地矿局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研讨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