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地质文化 > 文化作品
贵州旅游地学的困局与破局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一、贵州旅游地学的困局

近几年来,从区调转行做地质旅游参加全省旅游大普查工作,编制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总报告,参与全省地质遗迹调查。慢慢从一个纯区调工作者向旅游地学转变,一路狂奔,一路摸索学习,此行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地质是相通的,幸好有区调基础,地层,构造,地貌,化石还算顺手。但真正做旅游与地质的结合,路还尚远。

这两个月来,调研了十余处拟建地质文化村或特色小镇,调研了晴隆锑矿,烂泥沟金矿两处大型矿山,看是否适宜建国家矿山公园。

此次调研,感慨颇多。一路在思索旅游与地学如何结合。如在都匀毛尖小镇调查时,其为一套泥盆系砂岩形成的台原地貌景观,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高山上有数平方公里的平台,视眼开阔,四周山头伏脚下,大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加上偶有溪流淙淙,两个人工湖碧波荡漾,四周一片片整齐的毛尖茶叶绿意盎然,风景独特而美丽1)。但我们地学上的,除地貌景观可做文章外,其余地质遗迹景观极少。也尝试在地层中寻得些许沉积构造,断裂构造,可均是些常见的节理及沉积粒序变化等沉积构造小型景观对于这些小型地质遗迹,没有太多的震憾力,能吸引普通客源否?值得深思

又如在兴义绿荫村调查时,景观一般,但那里是胡承志老先生最初发现“贵州龙”的地方,地质意义重大(图2)。可对一般老百姓而言,会花钱跑大老远的去听龙的故事不?如果景观不好,吸引不了客源,地质文化村建立又怎么能带动一方人致富脱贫?

在调查安顺双堡神龙洞时,自然风光及地质遗迹均较为丰富,可村民们一听说建设需要花钱,一下又没了极积性。那里峰丛极美,田园风光无限,交通便利,极易开发。

调查晴隆锑矿,烂泥沟金矿两处大型矿山时,带着能象万山国家矿公园模式的思路对矿山进行调查,可矿方极为不情愿,如晴隆锑矿,矿山这么多年就因为划为风景名胜区而不能办理矿采权,大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味。可矿区风光绝佳,地上、地下均有美景;而烂泥沟金矿,也是说在开采金矿,很多技术密极较高,不便让外人观看,因而搁置,说是等开十来年闭坑后再行考虑。当然,在矿山现场,他们还是听取我们意见,对采坑周缘较好的褶皱进行保护性复恳复绿,一但时机成熟,还可让那些极为美观的地质现象重现江湖。

从以上调研情况来看,地质文化村建设一般是景观相对较弱,地质遗迹景观不是具有震憾性及吸引力,而国家矿山公园,因开采、养人等原因,加上人的思维因素,一下开发怕也是较为因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矿方及村民不太积极,这使得旅游地学工作一直停滞不前,每次谈开发,都问我们能给资金不,能引资不,我们也是哑口无言,这些是目前旅游地学开发较为滞后的原因。

二、贵州旅游地学的破局

从目前来看,贵州旅游地学还停留在等、靠、要的阶段。如何从困局中走出来,真正实现旅游与地学相结合,值得深思。

从投资的角度看,要靠政府或村委投资搞地质文村或特色小镇的可能性较小,目前,贵州全力在实行脱贫攻坚,政府的精力多是放在脱贫攻坚上。所以,政府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源投入地质文村或特色小镇的建设。

前几日,协助贵州2台《不可思议栏目》拍摄九龙洞科普片时,对于九龙洞的形成,景区方以前没有做过科普工作,基本上还是空白,解说词还停留在“这块象什么,那块象什么的”初级解说阶段。对于这个时代,大众消费水平增高,文化水平也在大幅提高,看一个景区已不在停留在“一下车什么都不知道”的阶段。这几年世界地质公园游客普遍大幅度上升,就说明了我们的旅客已在理性消费,对于景观的内涵品质的追求在升高。

纵观贵州的景点,近三百处A级景区,真正做过科普的没几家,这给我们旅游地学留下了很多科普空间。

最近,前往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调研时,谢家湾组的村民小组长王春贵采取众筹共建的模式筹资120万元,拟打造一方旅游地,“要靠发展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金饭碗!不能让组里的世外桃源旅游资源再隐藏山中了,把我们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来与每户村民共享,与全社会共享!”这就是这位小组长心中的大旅游梦想。

实地调研时,正值小雨绵绵,一路泥泞,可村民们的渴望的眼神让我们感到身上担子之重。通过调查,该村有较多峡谷、绝壁、溶洞、峰林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质遗迹景观,并有古驿道、红色遗迹等人文资源,同时有果蔬基地等特色农业旅游商品,资源较为丰富,更为可贵的是开发旅游,造福子孙后代的这种觉悟,值得推广与借鉴。地质文村或特色小镇,缺的不是自然资源,也不是人文资源,差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从此村调查回来后,一值在反思,是以往我们对景点要求过高,还是心太粗?其是实,正向某伟人说的那样,“农村有广阔的天地”,主要看我们如何开拓与打造。

乡村振兴,涉及的面很广,地质只是其中一种元素,我们可以结合农旅、研学基地、科普基地、田园综合体一起打造,那么前来观光旅游的人群就会很多很丰富,受众也就不局限于某个团体。

在贵安新区贵澳生态农业产业园时,中高科技的农产品让我们目不暇接,对方明确表示,愿与我们一起打造研学旅游基地,特别是“地学旅游研学基地”贵州一家也没有,希望与我们合打造旅行的新模式。其实,旅游+已是旅游上较多的常用手段了,现在旅游,也不在拘泥于一种单一的形式,多种文化或产品结合,让旅游更大放异彩。

对于现在大部年轻一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这种现象,要进行基础科普,从五谷杂粮到地球演化变迁,逐步深入浅出的进行科普。因而,贵州旅游地学需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方向,地学旅游的推行才有空间。不然,我们推行的旅游在普通人眼中将是“一堆石头,有何看头”的局面。现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把地质文化村提到一个高度,从国家的层面搭建了建设平台,相信,贵州旅游地学的推广,将会更加顺畅。

思明白后,在后来调研的杨桥村猫跳河羊皮洞一带调查时,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旅游地学的路才开始,任重道远。相信,总会有“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景致等着我们。

(作者单位:地调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