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地矿文化 > 文化作品
【散文】《一包花生粘》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花生粘的做法并不复杂,但有些费时,需将花生米用小火炒熟,搓去外皮,与适量淀粉一同倒入熬制好的糖浆中,随着温度的降低,花生米表面挂上类似白霜状即可,待到完全冷却,香甜酥脆,是儿时最喜欢的美味。

今年4月,三姨跟表弟从东北老家来贵阳旅游,妈妈就托三姨带了一包自己亲手做的花生粘,我看到后,心中无限感慨,这小小的一包花生粘,承载的是妈妈无限的思念与牵挂!

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镇,家境并不富裕,上初中时,妈妈所在的服装厂因效益不好,就此倒闭,妈妈成了下岗职工中的一员,但她并没有气馁,凭着自己的手艺,在裁缝店里接起了给人做衣服裤子的活计。90年代初,人们比较喜欢在布匹市场扯布,然后拿到裁缝店做成成品来穿。裁缝店的老板给客人量好尺寸,剪裁成布片,再分发出去给缝纫工做成成品。记忆中,妈妈每天早上踩着去裁缝店,把前一天做好的成品交过去,再把当天要做的衣服或裤子拿回来。缝纫的活计即劳累又琐碎,将布片用缝纫机合缝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等,最后要熨烫平整才算完成。妈妈在缝纫机前一坐就是大半天,至今落下了腰痛的老毛病,每每看到妈妈这么辛苦,我都会主动帮忙做些零活,每天不足二十元的收入已让妈妈十分开心,虽然嘴上常说钱都让裁缝老板赚去了,但接起活来的动力丝毫不减,我知道,她这是为了维持生计,供我读书。自己再辛苦再劳累都心甘情愿。我读大学时,妈妈已在一家小型服装厂上班,工资不高,但还算稳定,她常跟我说“穷家富路子,别让人家瞧不起咱们”,每年的学费与生活费都是都在开学前一起准备好,由我自己支配,自己在家确是节衣缩食,十分节俭。大学毕业后我来到贵阳工作,妈妈并未阻拦,只说找个稳定的工作,照顾好自己就行。妈妈嘴上这么说,但我知道,她心里是有多么的牵挂与不舍。

记得我来贵阳的第二年,不知什么原因,四肢起满了皮癣,打电话向妈妈哭诉,妈妈得知后立即从老家邮来了中药与药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顽固的皮癣痊愈了,事后,妈妈还在担心的说,“癣这东西最难治了,你一个女儿家,身上起了癣,多影响形象呀”。多年之后,从三姨的嘴里才听说,当年她和妈妈一起去找皮肤科的医生诊治,医生因未见到患者不肯开药,并且态度十分不好,药是妈妈苦苦相求,千恩万谢才讨来的,但这些妈妈却只字未向我提起过。如今,我已身为人母,家庭幸福,妈妈也退了休,我常常喊她来,她却总说,“经常打电话就行了,我去了也不习惯”,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妈妈非常想念我、想念外孙,她是怕来了给我添麻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