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3年1月14日,全国2012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在京揭晓,贵州省地质学会推荐的由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共同完成的“贵州省黔东锰矿富集区深部大型-超大型锰矿找矿与成矿模式研究”成果喜获全国2012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殊荣,这是我省地质科技成果首次入列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2007年以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全国地学界的知名院士、专家,每年对来自全国地质科研院所、高校、地勘行业、油田的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进行层层评选,产生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地质科技成果涉及基础地质、矿床地质、油气地质、煤田地质、物化探及方法技术、水工环等多个专业,社会影响大,使社会各界能了解我国地质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新贡献,提高地勘行业的社会认知度,并不断推出地勘行业领军人才产生了积极作用。
锰矿是我国战略紧缺矿产之一,开展锰矿富集区深部找矿已成为当务之急。但传统的锰矿成矿理论、找矿模型难以具体确定黔东锰矿富集区深部赋矿位置,找矿方向不明确,且后期构造发育,常规方法难以奏效。由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等单位组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长期研究和解剖松桃大塘坡锰矿等典型矿床,发现该地区南华纪锰矿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矿成因,提出锰质和天然气均来自深部等新观点,建立了锰矿古天然气渗漏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这一研究成果解决了该地区锰矿找矿方向与厚覆盖层及复杂构造条件下深部锰矿找矿难题,指导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和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实现了我国锰矿找矿40多年来最重大的突破(新发现、全隐伏、我国第二个具超大型规模的锰矿床――松桃道坨锰矿床和杨家湾、西溪堡、李家湾等三个具大型规模的锰矿床,预计新增资源量2亿吨以上,潜在经济价值达1200亿元人民币)。标志着我国锰矿成矿理论与深部锰矿找矿技术水平走到了国际前沿,并大幅提升了我国锰矿资源的保障能力,为巩固和提升黔东及毗邻地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锰工业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同时,为武陵山区国家级扶贫攻坚,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信息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2025-07-15
- 省直工委分片联系指导机关党建工作组到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开展党建工作调研 2025-07-11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到我局调研深化合作交流工作 2025-07-08
-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起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方向催人奋进 2025-07-04
- 安徽地勘改革调研组到我局调研地勘改革工作 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