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湄潭、开阳……贵州88个县市区工作过的地方差不多有一半以上了”,这是吕留彦讲述工作以来在黔山秀水间留下的足迹。说起吕留彦,这个来自外省、阳光帅气的小伙,自从加入到贵州地调这个大家庭以来,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勇挑重担、吃苦耐劳、勤学创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者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用心践行着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信条。多年来他用双脚丈量着黔地的河山、用真心帮扶着乌蒙的群众,把青春书写在新时代的贵州大地上。
不负青春地质人 黔山秀水印足迹
2013年他刚进入贵州省地调院工作,正好是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规模开展的时候,由于他在研究生期间参与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有这方面工作的基础,上手很快,尤其是刚刚普及的数字填图。依稀记得他到单位报到的当天,就把他分到项目四队,正好赶上1:5万务川幅等六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野外验收工作,项目负责人向他介绍了项目当前的情况,他主动提出承担野外验收相应资料整理工作。看似简单的野外资料整理,涉及到的东西方方面面,需要他从头认识和学习新区域的地层、层序、构造等等内容,他边学边干,这一干就是十几天,三四个通宵,最终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紧张的野外验收工作后,他们项目组就转战湄潭进行新开项目的野外工作,白天在老同志的带领下熟悉工作区基本情况,晚上挑灯夜学,他只希望尽快熟悉工作区,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他的努力项目组的所有同志都看在眼里,当年就成为项目组的图幅负责,负责整个图幅的所有工作。由于工作区地形条件复杂,主动承担复杂的调查路线。为了控制工作区调查精度,他在湄潭县西侧图面1公里的范围内,下了500米的高差,没有路就钻野猪笼,遇到陡崖就攀藤条而下。
“虽然是危险了点,但是不后悔,如果还有这样的路线我还会选择的!”回到驻地后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路线环境,就开始说工作了,“这条路线虽然险,但是露头特别好,相当于我们测制了一条精确的剖面,很值得的!”
接下来的几年他参与开阳、瓮安、黎平等地多个项目,担任多个图幅的图幅负责。紫江地缝、南龙峡谷、狼鸡岭……不论是在哪个工作区,这些密布的高山与峡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我们地质工作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优秀的地质成果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
野外工作期间,即使野外驻地在距离单位仅有一个小时车程的开阳,由于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为了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好,他很少回家,连续几年他的野外工作天数都在320天以上。
跑野外、查资料、整理成果、写报告……,在外人看来千篇一律的工作,对于他来说每个项目都会有新的认识和发现,当一个个复杂问题解开的时候也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他经常说“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尽量把每一件事做到完美;如果实在做不到完美,那就做到尽力!”
近年来随着大地质的发展,他又利用自身基础地质的优势,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把握地质发展方向和重点关切领域,投身到水工环地质、生态地质等方向,继续穿梭在贵州的壮丽山河中。相继主持开展中国地调局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项目毕节-六盘水地区资源能源基地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贵安新区东部典型岩溶区城市地质调查、生态新城城市地质调查,贵州省安顺市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估等项目。
身份转变 热情不减
“帅气、聪明、善于思考、谈吐流利”这是乌蒙新报记者在报道驻村第一书记——吕留彦时候写下的第一印象。2016年4月的一天,他正在准备着野外的装备,突然接到单位派他驻村的电话。他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对他这个涉世不深的专业技术工作者来说,到大山里去扶贫,去做驻村第一书记,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他随后与单位老驻村队员几经交流,最终下定决心接受这艰巨而又未知的工作。他当时就说“组织既然选择了我,说明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既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就会拿出十分热情与智慧去努力做好”。
说干就干,在他出发之前就从各种渠道了解、学习往年驻村工作者的经验与教训,以便到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尽快上手,少走弯路。因为在新环境中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只是自己,也代表着派出单位的形象,更代表着共产党人在精准扶贫中的作为。这突如其来的压力更像是一条无形的长鞭不停的鞭策着他不断学习,努力做的更好。
在他到达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社区河沟村时,其它几名驻村队员已经先到,并且有去年在本村的老驻村队员,这也让他原本不安的心踏实了许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不论刮风下雨、白天晚上走村串户收集信息,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使他对村里的各方面情况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他知道这对今后的工作开展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工作中掌握更多有助于村子发展的动态信息,与村里人打成一片,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诉求,从而为村子的发展找到更贴近实际和可行的方法和道路。
驻村两年多来他吃住在村与村民达成一片,没有节假日、没有公休日,每年至少在村330天。驻村期间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推荐就业,为村集体发展出谋划策,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困难群众稳步脱贫,与村民的感情逐步加深,同时村里不管哪家的大事小事、红白喜事等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村民嘴里“从最开始的外来人,逐步成了村里的自家人!”
在他的带领下,在全体驻村队员和村支两委的努力下,2016年河沟村率先退出贫困村,成为双戛社区第一个退出贫困村的村子。在上级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村人民的不懈努力,两年多的时间河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真正成为了党和群众的纽带,他们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他也连续两年获评钟山区优秀第一书记,2017年11月由六盘水市委书记批准成为六盘水市基层组织建设宣传学习的典范。
驻村两年多来,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他忙碌的身影,殊不知他背后也有很多心酸,两年多来没有时间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尤其是长期卧病在床的父亲,没能陪伴怀胎十月的妻子,没能照顾刚刚出生、嗷嗷待哺的儿子……在他驻村期间,妻子为了照顾孩子,辞职在家成为了全职太太;在他结束驻村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他。虽然有很多的心酸和困难,但是他从不抱怨,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和一颗向上的心。
时代的车轮在不停的向前推进。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地质队员,他不但追随者前辈的足迹,传承着“三光荣精神”,更是不断学习、强化意识,紧跟时代潮流和地质发展方向,穿梭在黔山秀水间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为单位的转型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地调院)
一审:韦 波
二审:杨邦英
三审:詹海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信息
- 核调院机关党支部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暨爱国主义教育观影主题党日活动 2025-07-29
- 环境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业务能力提升培训 2025-07-25
- 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到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调研交流 2025-07-24
- 省地质局实验室成功举办北京研学团科普活动 2025-07-17
- 机关服务中心退休党支部开展 “七一精神永驻党员心中”主题党日活动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