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信息
“金罗盘”奖获得者103地质队袁良军事迹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9月13日这一天,103地质队的职工都在争相转发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金罗盘奖”揭晓结果的微信,大家为队上职工袁良军同志获得这份荣誉感到骄傲和自豪,一时间这条喜讯变成了全队的喜事。

我第一时间转发了这条微信,便匆匆踏上了出差的列车,一路上在心里祝贺我佩服的这位兄长和老师。当晚十点,我赶到出差地办事处住宿的时候,很惊讶地发现,大家正在骄傲自豪的袁良军同志一个人坐在办事处客厅里加班,那么认真专注以致于我开门进去完全没有察觉,那个背影显得好孤单,却让我由心底敬意倍增。当我祝贺袁良军问他有什么感想的时候,他憨厚地笑笑,“我没做什么,是大家的荣誉。”

他就是这样朴实憨厚,工作24年来,一直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国家大调查及省地勘基金项目、科研项目等野外一线艰苦工作一直是103地质队领导和职工心中真正认可的“老黄牛”。提起他,大家都知道,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地质工作,一直坚守野外一线,从来都是只知道埋头苦干认真钻研专业技术,从来都是无怨无悔承担各类重大项目,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也做出了突出的业绩和贡献,还为队上培养了一批地质人才。

在这个大家为袁良军获得“金罗盘”奖欢呼喜悦的夜晚,他却独自一人在灯光下伏案工作,完全没有骄傲和松懈,只有满脸的疲倦和凝重的神情,我知道他在做很重要的那个锰矿科研项目报告。我不敢打扰先进自己房间休息了,直到深夜十二点我再次起来的时候,看到袁良军还在继续工作;第二天六点半我起床的时候,看到他合衣躺在客厅沙发上睡着了。当我洗漱不小心发出的声音吵醒他的时候,他居然一下子跳起来揉揉眼睛,匆匆洗把脸继续坐在电脑前开始工作。

感动之余,我回顾了一下我所了解的袁良军同志以往的工作和生活。

热爱地质扎根一线

24年来,袁良军同志一直从事区调、矿调及基金项目、科研项目等工作,每年在野外工作长达10个月以上,回到单位也是常常加班,他对地质工作的执着热爱、忘我奉献,一般人真是难以理解。

1997年-2008年期间,袁良军同志一直坚守在贵州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威宁县及周边开展的区调、矿调等工作岗位上。众所周知,区调、矿调等勘查项目面积大、任务繁重、时间紧,技术要求高,只有技术好、能够吃苦耐劳的地质队员才能坚持完成工作。在野外工作期间,袁良军同志的脚步踏遍了威宁县及周边2300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为了赶工作进度,他早上6点起床,夜里2点才返回到驻地是常事;为赶时间,早上来不及吃早餐就出发是常事;中午在荒无人烟的大山上没饭吃,以水充饥是常事;夜里返回驻地狼吞虎咽地吃饱后,便疲倦的和衣而睡是常事;在野外突遇倾盆大雨全身湿透,甚至遭遇蛇虫叮咬也是常事;……但他不畏艰辛,主动选择地形复杂、工作难度大的路线。经过长期的野外锻炼,不管是上坡还是下坡,不管是大路小道,还是没路的荒山峭壁,他都健步如飞,每天徒步40-50公里不在话下。

袁良军同志提起地质工作,总是憨厚的笑着,他说:“选择了地质哪能怕苦呢,我喜欢出野外。有的时候只一连几天都吃不到米饭,只能吃农民家的烤洋芋;有的时候连着几个月的时间,白天要上山、晚上要熬夜整资料;还有一次睡过刚死的人睡过的床。这些都没什么,一想到在野外工作的点点滴滴,就不觉得苦了。就不觉得苦了。“

热爱单位    无私奉献

像袁良军同志这样技术过硬的高级技术人才能够坚守在工作条件艰苦、收入较低的地调、区调项目岗位上实在是难得,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始终坚守无私奉献。

在地勘单位处于改革的转型时期和地质专业技术市场需求旺盛的现实中,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地质矿产勘查专业技术人员面对市场经济的诱惑和个人对物质生活追求,很多人选择了“跳槽”,有的不专心做好本职工作而干私活,有的不愿从事收入相对较低而工作任务较繁重的地调、区调等工作,选择那些收入相对较高的社会性勘查工作。

袁良军同志作为一名“老”地质工作者、技术骨干、共产党员,经受住了各种诱惑和考验,在工作与生活、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从未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坚持以单位利益和工作为重,服从组织安排,长期从事地调、区调、地勘基金等项目,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和使命感,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工作,以实际行动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不计个人得失,践行着自己对党的忠诚承诺。

言传身教    培养后辈

近些年来,103队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新进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为加强对他们的培养锻炼,使之早日成才,按照大队总体安排,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均安排到重点项目进行学习锻炼。

袁良军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地质工作经历(验)的“老”地质技术人员,充分理解并贯彻队党委的意图,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向年轻人传授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并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既要保持老一辈优良的地质工作精神,又要不断创新,对其好的想法和工作思路予以大力支持,对其欠妥的地方耐心帮助查找原因并加以纠正,从而较好地带动了新参加工作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政治思想、专业技术、业务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近几年来,通过他的“传、帮、带”作用,与他一起工作的年轻同志大多数已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项目负责人、二级单位负责人等,为单位地矿新人的培养和快速成长,尽了他应有的责任和努力。

忘我工作业绩突出

袁良军同志由一名普通地质技术员成长为现在的高级工程师,他参与或负责了多个区调、矿调、地勘基金等大项目,他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始终没改变,他对待学术问题的深钻细琢始终没有改变,正是因为他的认真与严谨,他参与或负责的项目获得了一个个奖项:1996年1:5万区调沿河幅获优秀奖;1998年获新发现矿产地奖;2012年编写的《贵州省锰矿资源潜力评价报告》获优秀等级;参与完成的“贵州省黔东锰矿富集区深部大型—超大型锰矿找矿与成矿模式研究”,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个人获奖荣誉证书编号:JZ-DZXH2013-G09-09);参与完成的“贵州省铜仁松桃锰矿整装勘查”项目,获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个人获将荣誉证书编号:ZK-DZXH2014-G02-12)等。

作为以周琦和杜远生为学术带头人的黔东北地区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科研团队的一员,在学术带头人的指导下,他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将生产经验、学术理论和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在铜仁地区锰矿潜力评价、成矿预测,攻深找盲、寻找隐伏锰矿中做出了较大贡献,为实现该地区锰矿找矿工作、提升团队科研水平和丰富科研成果作出了较大贡献。他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为实现我国锰矿找矿四十年来最大的突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提升了我国地质工作在该领域的国际上影响力,2015年他和他所在的团队获邀赴美参加全球地质年会,充分展示了中国地质人的风采。

大爱无言愧对亲人

袁良军同志由于长期从事野外工作,他不能亲自照顾年迈父母,不能照顾女儿学习成长,不能陪伴妻子花前月下,虽然内心对亲人有无限的爱,但总是心中有愧。

2003年上半年,袁良军同志一直在威宁地区从事野外工作,由于当时条件落后,没有电话通讯,他不知道年迈的母亲查处患癌症晚期,他不知道妻子为了照顾生病的婆婆辞去了工作,他不知道年仅2岁的女儿没人照顾只能随母亲住在医院,他更不知道母亲仅有一个月的生命。七一前夕他借回单位参加入党宣誓之际,匆忙赶回去看望父母,得知母亲病情后,他一方面很想照顾母亲,另一方面由于项目紧急,他依然选择了返回威宁继续工作,白天工作,晚上忍不住掉眼泪,无法演说对母亲的愧疚。当母亲病危的时候,家人紧急通知他回来,满足了母亲在弥留之际看一眼唯一亲儿的愿望。

提起家人,袁良军同志内心有爱,现实无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77岁高龄的父亲长期患老年痴呆症他接在家里,自己却极少在家,只能交给妻子照顾。他经常说:“选择了地质,这就是我的生活,只希望能够找大矿、找好矿”。


后记:当所有人为袁良军同志取得金罗盘奖荣誉高兴的时候,有几人能真正理解他多年来经历的酸甜苦辣,埋头苦干扎根山野了24年,无怨无悔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唯有地质人的大爱情怀来释怀所有苦乐,满怀一腔对地质工作的热情继续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