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信息
为我们感动一回――111队黔西南抗旱打井记事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普安县青山镇范家村几十年来都是严重缺水的地方,这场特大干旱至今都没有让村里唯一的一口井恢复起来。生活用水依然是当地政府用本来不多的财政雇车送水。一个死水塘就是村民们洗衣服的地方。水直接影响了村民们的正常生活,他们对水的渴望盼了几代人。

为在这个村打口井,我们的地质组的同志,踏勘了无数次,但还是因为水文地质条件不好让在这个村打井的可能性几乎成为零。但我们的地质队员们没有放弃,因为村民们缺水的生活给我们的震撼太大了,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村的村民们的基本生活还将几十年如一日地继续下去,日子也不会好起来。想到这些,我们不能放弃,哪怕只有一点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队里杜建新、陈怡两位高工经过多次反复勘察,将点定在了村子里,而且确定由经验丰富的老机长王德全负责施工。

2011125,这个孔正式开始施工。难度却比我们预想的要大很多,从孔深8起至80对米溶蚀现象就连续不断,施工场地都被从孔内出来溶蚀充填物给堆满了,施工人员也被泥浆打湿了全身。但是,村民们围了起来,在钻孔附近生起了柴火,村民们送来了热气腾腾的食物……

在完成抗旱打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在崎岖的山路上和我们的地质组、物探组的同志们狭路相逢。为了给我们提供准确的资料,他们早出晚归做着施工的前期工作。村民们不知道,就这么一个井点,有多少同志为之付出辛勤汗水。也许是真诚感动了上苍,在克服了重重困难,我们终于成功打出了这口120吨/天的机井。兴奋的村民等不及相关单位来安装水泵就自己筹钱,盼了几代人的水哗哗地在村子里流出来。当我们结束施工时,全村欢送的场面让我们每个地质队员都热泪盈眶。3位已7旬的老人,用只有五、六十年代的人才看得懂的语言写了一封感谢信,在他们心里只有对共产党、毛主席才会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此时的我们竟也为自己的不放弃而感动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