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地矿局114地质队承担的贵州首批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长江经济带西南裸露型岩溶山区遵义市坪桥地下河系统污染防治试点(一期)”完成阶段性工作,地下水帷幕工程顺利通过施工验收,施工区域受污染地下水得到有效拦截,地下水位抬升,污水得以有效抽排回收。
坪桥地下河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是遵义的母亲河——湘江河的上游源头之一,径流区域内的深溪工业园分布有大量工业企业,长期以来污水排放与工业废弃物堆放问题对坪桥地下河生态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破坏,严重威胁湘江河水质。2017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向贵州省反馈的督查意见中,提出了湘江河打秋坪断面水质退化问题。
如何阻断污染源,妥善治理和修复受污染水环境系统?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各项措施。遵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会研究部署湘江问题整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颁布实施了《遵义市湘江保护条例》,并出台《湘江河干流整治保护对策工作方案》《湘江河流域水体达标整治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此开启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序幕。
贵州地处西南岩溶山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紧密、转化频繁,污染受体在“水里”,污染病根在“岸上”,污染路径在“岩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给水污染防治工作带来了急需破解的难题——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污染修复治理。如何开展破题攻关?相关科研技术单位迅速开展探索实践。
贵州省地矿局作为省内承担水文地质研究工作的主力军,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主动发挥公益职能与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地方政府解决痛点、难点问题,站在生态治理的高度,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长期对贵州岩溶地区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监测、分析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大量基础性资料,并总结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面对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防治这一新课题,不断探索并寻求合作,尝试用新方法、新途径、新举措开展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2019年,114地质队作为“排头兵”,毅然承担了坪桥地下河系统前期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调查立项的艰巨任务。该队精心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专家人才队伍,对区内地质条件与环境现状开展了全面的摸底,协助地方政府向中央申请专项治理资金。
2020年12月,随着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部明确将“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长江经济带西南裸露型岩溶山区坪桥地下河系统污染防治”纳入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名单,以此作为研究岩溶山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切入点和试验田。该项目作为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贵州省第一批被国家纳入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和唯一一个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类项目,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研究所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多次亲临项目现场调研和指导工作。岩溶地质研究所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技术专家在调研时提出,裸露型岩溶山区岩溶个体形态多样、岩溶化程度高,地下河系统发育,在确定治理方案前项目应当先开展区域地下水环境、水文地质进行详细调查、环境风险评估等工作,并建议选取较为容易实施、易见成效的区域先期开展治理工程实施,为后续防治工作积累经验。
2021年,贵州省生态环境厅为促进项目的有效实施,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指导遵义市生态环境局红花岗分局完成了《长江经济带西南裸露型岩溶山区遵义市坪桥地下河系统污染防治试点(一期工程)工作方案》,通过多方审核论证,最终明确了“近源截排+末端治理+清污分流”的治理思路,把项目分为区域水文地质详查、区域环境调查、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的设计、治理施工及后期运维等6个阶段来执行,拨付经费千余万元。
114地质队承担了项目的第一、四、五阶段,即区域水文地质详细调查、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等工作。经过为期近两年的紧张工作,目前该项目一至四阶段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开展的是第五阶段——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的各分项施工。本次进行验收的就是其中的地下水帷幕工程,通过帷幕灌浆工艺汇集受污染地下水,局部抬升地下水水位,再利用排污钻孔将受污染地下水泵提至企业回用,达到“近源截排”目的。
在地下水帷幕工程施工验收中,专家组经过现场实地踏勘、听取汇报以及审阅项目资料等形式,对该项目施工治理效果进行论证,一致认为该项目地下水帷幕工程施工质量优良,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贵州省地矿局有关领导及环境工程处在指导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指出,项目可进一步总结凝练工作成果,从地下水污染系统治理的角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模式、经济合理的技术模式和高效运行的工程模式,为西南岩溶山区相似类型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承担国家试点项目,意义在于提供示范模式和经验,责任重于泰山。114地质队目前正在结合勘查技术、施工工艺等方向进行系统性研究,积极发表学术论文,申报实用专利和发明专利,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地下水污染通道精准勘查关键技术体系”和“岩溶地下水系统不同空间位置的地下水污染地学治理模式”,切实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为西南岩溶石山区域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新经验,为推动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114地质队)
一审:何毓敏
二审:叶章青
三审:王 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信息
-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问题线索征集 2024-09-04
- 贵州地矿局乡村振兴9月工作例会暨机关三支部主题党日顺利召开 2024-09-24
- 地质科普走进观山区第七中学小学部 2024-09-24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德智率队到贵州地矿105队调研 2024-09-23
- 省地矿局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研讨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