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矿要闻
“老黄牛”袁良军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袁良军,男,45岁,中共党员,地质高级工程师,现任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总工办副主任。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24年如一日,一直奋斗在地质勘查工作的第一线,从事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项目。他热爱地质工作,长期坚守野外一线,无私忘我默默奉献,业绩突出,为我国锰矿找矿实现40多年来的最大贡献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劳模及技术奖项等,是一名优秀的模范青年地质工作者。

热爱地质工作,坚守野外一线

24年来,袁良军同志一直从事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项目,每年在野外工作长达10个月以上,回到单位也是常常加班整理资料、做研究,他对地质工作的执着热爱、忘我奉献,一般人难以理解。

1997-2008年期间,他一直坚守在贵州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威宁县及周边开展区调、矿调等工作岗位上。众所周知,区调、矿调等勘查项目面积大、任务繁重、时间紧、技术要求高。只有技术好、能够吃苦耐劳的地质队员才能坚持完成工作。在野外工作期间,他用脚步踏遍了威宁县及周边2300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为了赶进度,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深夜返回驻地;为了赶时间,经常不吃早餐就出发,一天三顿啃点干粮喝点山泉水充饥;为了工作,他不畏艰辛,不顾野外突遇的倾盆大雨,不管蚊虫叮咬,总是主动选择地形复杂、工作难度大的路线。经过长期的野外锻炼,不管是上坡还是下坡,不管是大路小道,还是没路的荒山峭壁,他都健步如飞,每天徒步可达4050公里。这一切源于他对地质工作的执着热爱和追求,别人说地质工作苦,他却以苦为乐。

袁良军同志提起地质工作,总是憨厚的笑着,他说:“选择了地质哪能怕苦呢,我喜欢出野外。有的时候一连几天都吃不到米饭,只能吃农民家的烤洋芋;有的时候连着几个月的时间,白天要上山、晚上要熬夜整资料;还有一次睡过刚死的人睡过的床。这些都没什么,一想到在野外工作的点点滴滴,就不觉得苦了。就不觉得苦了。”

讲政治顾大局,无私奉献坚守岗位

像袁良军同志这样技术过硬的高级技术人才能够坚守在工作条件艰苦、收入较低的地调、区调项目岗位上实在是难得,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始终坚守无私奉献。在地勘单位处于改革的转型时期和地质专业技术市场需求旺盛的现实中,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地质矿产勘查专业技术人员面对市场经济的诱惑和个人对物质生活追求,很多人选择了“跳槽”,有的不专心做好本职工作而干私活,有的不愿从事收入相对较低而工作任务较繁重的地调、区调等工作,选择那些收入相对较高的社会性勘查工作。袁良军同志作为一名“老”地质工作者、技术骨干、共产党员,经受住了各种诱惑和考验,在工作与生活、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从未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坚持以单位利益和工作为重,服从组织安排,长期从事地调、区调、地勘基金等项目,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和使命感,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工作,以实际行动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践行着自己对党的忠诚承诺。

“产学研”结合,业绩突出

作为以黔东北地区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科研团队的一员,在学术带头人的指导下,他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将生产经验、学术理论和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在铜仁地区锰矿潜力评价、成矿预测,攻深找盲、寻找隐伏锰矿中做出了较大贡献,为实现该地区锰矿找矿工作、提升团队科研水平和丰富科研成果作出了较大贡献。他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为实现我国锰矿找矿40年来最大的突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工作成果有效促了使亚洲最大的锰矿床——松桃西溪堡(整合)超大型锰矿,以及松桃道坨、桃子坪、高地等超大型锰矿床、李家湾大型等锰矿床的发现,新增锰矿资源量超过5亿吨,提升了我国地质工作在该领域的国际上影响力,2015年他和他所在的团队获邀赴美参加全球地质年会,充分展示了中国地质人的风采。袁良军同志先后获得了1996年1:5万区调沿河幅获优秀奖、1998年获新发现矿产地奖、2012年编写的《贵州省锰矿资源潜力评价报告》获优秀等级、2012年度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个人获奖荣誉证书编号:JZ-DZXH2013-G09-09)、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个人获将荣誉证书编号:ZK-DZXH2014-G02-12)、2015年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等。

言传身教传、帮、带,努力培养青年技术人员

近年来,103队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新进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为加强对他们的培养锻炼,使之早日成才,按照大队总体安排,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均安排到重点项目进行学习锻炼。袁良军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地质工作经历(验)的“老”地质技术人员,充分理解并贯彻队党委的意图,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向年轻人传授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并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既要保持老一辈优良的地质工作精神,又要不断创新,对其好的想法和工作思路予以大力支持,对其欠妥的地方耐心帮助查找原因并加以纠正,从而较好地带动了新参加工作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政治思想、专业技术、业务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近几年来,通过他的“传、帮、带”作用,与他一起工作的年轻同志大多数已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项目负责人、二级单位负责人等,为单位地矿新人的培养和快速成长,尽了他应有的责任和努力。

袁良军同志是其所在单位公认的“老黄牛”。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激昂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勤奋努力地工作,在全队树立了爱岗敬业的好榜样,为地质找矿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