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矿要闻
为了FAST,他们曾不懈努力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9月25日,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正式启用,所有人为之震撼,对于FAST参建单位来说,更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伟大工程。9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为所有在FAST建设项目上出突出贡献的单位颁发奖项,我局111队(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荣获“FAST 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的背后是参建者二十几年的坚持和默默付出,个中辛苦和不易我们很难想象,当被通知FAST即将启用,所有参建者需陆续撤离时,他们更是百感交集。二十几年时间里,他们为大窝凼的建设做出了哪些努力?又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讲述:

    ●严召进111队副队长   全程跟踪负责FAST地质工作

    因为有梦所以苦苦追寻

1994年,当听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要在贵州建设一个世界最大、新一代的大射电望远镜,我院就非常重视,立即成立工作组积极与天文台的领导和专家联系沟通,建言献策,从此开始与FAST工程结缘。面对常年要奋战在高山峡谷、冰天雪地,工作组没有退缩,更没有犹豫,而是毅然决然的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任务,投入到FAST选址、勘察、台址地质灾害巡查及治理设计、台址稳定性监测等工作中,这一干就是二十二年。       

FAST所选位置位于平塘县克渡镇大窝凼,偏僻落后人烟稀少,当时只有人行小道且杂草丛生,距县道还有11公里,钻探设备、施工管材、抽水设备、水管、实验设备等都无法靠交通工具运输到现场,只能靠项目组的工人将设备拆成零部件后再由人工肩挑背杠运到施工现场。那里植被高大茂密、荆棘丛生、悬崖陡壁。山高坡陡的道路,寸步难行,每走一步都需披荆斩棘,就是空手上去也要气喘嘘嘘,唯恐出现意外,更别说是抬设备上山,为了避免发生危险,很多地方都得用绳子一头固定住,另一头绑住自己的腰。那里没有水,要从3公里以外高差800米的地方抽送;虽然有电,但经常停电而且电压低,很多电器都无法使用,就连灯泡也像哭红的眼;里没有通讯,因FAST监测,通信信号屏蔽,仅有天文台安装的一台座机,要保证监测信号不受干扰平时不能使用;那里没有周末及节假日,因为工期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项目组每天要仔细查清场地及周边的断层、地质构造、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等,还要查清场地内每一个地质单元及各种物理及化学指标,岩溶、裂隙、危岩堆积体、崩塌堆积体、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为FAST建设及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及基础资料。工作组在野外检查和现场踏勘时候经常不停的奔波在探槽、钻机和悬崖陡壁之间,在黑幽幽的山林里遇到毒蛇、摔跤是家常便饭,经常被划破皮肤或摔的青一块紫一块。每天上下几百米的山路后,大家都气喘吁吁,衣服也经常湿透。每天出门只能带上方便面和矿泉水,回来还要带几十斤的样品,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怨言,没有退缩,有人问我们:感觉苦不苦,有没有觉得厌烦?大家说:没有什么苦不苦,因为喜欢这个行业,更是把地质工作当成了自己的梦想,为自己心中的梦想、为地质梦,为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带劲!

从参加FAST工作以来,我们就一直奋战在地形条件差、自然、交通条件极其恶劣的大窝凼。工作中,项目组的所有成员从不拈轻怕重,都勇挑重担,越是艰苦越是向前,认真研究整个区域的相关资料,不断探索,研究分析样品,查看岩芯,查找差距,严谨求实,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正是以这种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才使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项目组先后编写了10余个项目的设计、报告,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参加FAST建设的地质工作者,有年轻的地质队员,也有老专家,有未婚的,也有已婚的,由于大多时间都是在野外工作,对家庭的愧疚便成为了他们心底不能抚平的痛。有的把儿女托给父母照看,有的把家中事情托给妻子打理,罗应盛干脆让妻子辞去工作在家照顾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家中买粮、煤、煤气等重活也只能妻子自己干,严召进妻子生小孩丈夫没法回家照顾,只能透过电话中孩子的啼哭,感受初为人父的喜悦。我们,他们,还有更多的人无怨无悔的把自己最美的二十年青春献给FAST,献给了地质事业。


●文鹏飞、熊瀚111队工程师   FAST台址稳定性监测人员

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有满满收获

记得第一天来到FAST建设工地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看到FAST的宏伟、壮观,顿时感觉自己仿佛已融入星空,无数星体在身边环绕。

“周边的山体、边坡很陡峭” 同事的一句话打破了我的想象。定眼一看,工地四面环山,异常陡峭,坡度目测在30°至90°之间。 “怎么办,各个边坡的监测点要布设到各个山体上,这陡峭的山体,材料怎么运输上去?监测点能够布设在上面去吗”。问题接踵而至,那就一个一个解决,没有路就开山劈道,环绕山体砍树劈枝,人工开辟出一条路线;运输工具上不去那就肩挑手抬,一定要把监测设备送到每一个指定的监测位置。说干就干,就这样,FAST台址工程稳定性监测的各监测点的布设工作开始了。然而遇到的问题远比想象的困难还要多很多,开山劈道时前方和脚下的安全要同时留心,稍不注意就会被树枝刮伤。全靠人工运输材料的过程更是艰难,身上担着近百斤的材料,还得爬山越岭,穿过一段段曲折小道,当时同事们还开玩笑的说汗流浃背这个词彻底悟透了。最终经过20多天的努力, 157个监测点、5个基准点的观测基墩埋设工作全部完成。

正当我们以为困难终告一段落,准备长出一口气时,麻烦又找上门来。当时我们正端着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却发现有部分监测点棱镜无法读取数据,通过多方面检查发现,原来部分监测点棱镜对准基准点观测基墩方位不对,怎么办呢?只有继续爬山越岭对无法读取数据的棱镜一个一个进行调试,经过几番周折,来回调试,最终各山体、边坡每一个监测点都能够对选择的相应三个基准点观测基墩上安装的测量仪器反射数据。

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如期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FAST台址各个边坡的第一次监测,当我们满怀期待,希望能够顺利的完成第一次监测时才发现,测量过程竟一点不比开山劈道、输送材料布设监测点容易,站在基准点观测基墩旁,每个基准点观测基墩要完成对每一个监测点6个测回,有的区域甚至9个测回,每个测回测量仪器正、倒镜各读取一次数据,分别在三个不同基准点观测基墩监测一个区域,总共4个区域157个监测点,需读取5652次数据。第一天测量下来,所有人都感到疲惫不堪,天旋地转,两眼冒金星,脑袋里满满的都是坐标。但是,这并没有把我们击溃,我们相信只要有付出,一定能够有满满的收获,于是我们克服种种困难,一个星期过后,FAST台址工程的稳定性监测第一次测量工作圆满落幕了。

然而当看到电脑里满满的监测数据,成就感是有了,喜悦却稍瞬即逝,因为即将面临的是整理与处理这几千个数据,数据整理与处理出不得半点的差错,就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得有误,就好比FAST的索网结构,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连续几个昼夜的奋战,终于每个监测点的初始坐标成功落成,如期提交了监测报告,FAST台址工程稳定性监测第一次监测得以圆满完成。

 时光如梭,如今FAST已睁开“天眼”,FAST台址工程稳定性监测也接近尾声,虽然我们不会像FAST那样引人关注,但是我们为能成为FAST建设者之一感到自豪。在34个月的监测生活中,我们完成了很多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有欢乐,有拼搏,有汗水,更有坚持不懈的毅力。


 ●罗应盛:111队工程师FAST详细勘察监理人员

 工作虽然辛苦,但家人给了我最大支持!

 2009年7月,我被委派到FAST详细勘察监理项目组,那年我38岁,父母已过古稀之年,女儿就要上小学一年级,考虑到上有老下有小,接下来的工作我又需长年在外,怎么办呢,细心的老婆看出了我的担心,便决定辞去她心爱的工作,脱下洁白的护士装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就这样,在妻子的奉献和鼓励下坚定了我前往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勇气。

8月的贵阳,天气异常烦热,太阳还没有出来,我和项目组一行四人就已坐着车出发啦, 贵州的山路本就弯急坡陡,经过近5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大窝凼的入口“牛角”,从牛角进入大窝凼是一条只有2米宽,7公里长的乡间便道,坑洼不平,这条长7公里的山路,越野车却走了近40分钟。从车上下来,大家不顾疲惫,就和天文台驻场代表朱博士及详勘单位负责人召开了详勘监理的第一次预备会,通报勘察单位进场后的准备工作。

    2009年的大窝凼还是一个很封闭的地方,手机信号非常差,信号时有时无。有线电话也只有一台,还需通过天文台驻场代表才可使用,收发邮件只能通过这条网络线发出去,大家的电脑也都是没有网络的。更苦恼的是现场晚上经常停电,有时做着资料,还未来得及保存时突然停电,想着就要完成的资料,简直可以用晴天霹雳来形容了!后来我和同事们做资料都是10分钟保存一次,突然停电却又忘记保存的心理阴影直到现在都有。

    由于详细勘察的工期紧张,勘察单位人员的投入又不太够,我们都没有空余时间,每天都是在紧张复杂的工作中度过,娱乐对于在大窝凼的工作人员来说更是一种奢望。 由于工作需要,长期驻场的我对于照顾家庭分身乏术,孩子上了一年级以后,老婆由于要照顾老人,孩子放学后经常抽不出身去接回来,慢慢的就养成了孩子放学后就在学校玩、写作业慢等坏的学习习惯,老婆偶尔也会给我打电话抱怨几句,然后马上又说没事的,你放心工作,家里我会照顾好的,就这样,工作虽然辛苦,但家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能让我继续坚守在了FAST详勘现场,直到圆满完成详勘监理任务,现在我们已经撤离了大窝凼,但是每每听到有人提及到这个“天眼”时,我心中依然会不自觉的激起一股自豪之情。


●韩玉坤111队工程师,  FAST勘察工作成员

大窝凼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很多

2016年9月25日,看着FAST正式“睁开”它的观天巨目,看着它的雄伟壮观,回想当初的艰辛,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1年9月,我受委派进驻大窝凼,一直到2012年6月,先后完成了“南垭口边坡”、“WY15危岩体”、“WY18崩塌堆积体”、“5H崩塌堆集槽”、“馈源支撑塔”的勘察、施工道路调查等工作。记得当时最头疼的便是交通,从驻地环绕工地一圈要一个多小时,因为路不通,只有步行,还要随时注意头顶不时滚落的石头,由于道路狭窄,交通工具根本就上不去,所有的钻机全都只能是拆开成小件,再搬到几十甚至上百米的山上,施工空间也很是狭小,没有办法,只有搭架子,人工创造空间,记得在做“5H崩塌堆集槽”勘察时,基本上算是在乱石堆里进行了,山体坡度大,每走一步都要十分小心。而在做WY15勘察时,由于全是些大块石,地质复杂,有时用肉眼根本无法判定钻探岩心是原生岩石还是堆积岩石,就只能采用井下电视成像,根据成像照片,仔细对照岩壁完整情况,判定是溶洞还是堆积空隙。

现在想想,当时的工作虽然辛苦、枯燥,但那段经历却让我学会了很多,更磨练了我的毅力,工作中,我见识到了很多老专家认真严谨的精神,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就算遇到再难的事情、再难的工作也都能克服。


●田如成FAST台址稳定性监测及巡场工程项目部成员

作为参建方的一员,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2014年初,我荣幸成为了FAST台址稳定性监测及巡场工程项目部成员。当时怀着激动的心情,同项目部成员一起来到了FAST工地建设现场。虽然在项目启动前,单位针对该项目已做了充分的分析及准备工作,我也对今后的工作开展会遇到的困难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来到实地之后,还是被眼前的场景所惊住,工作环境远比想象中艰苦和恶劣。为了顺利开展工作,项目部特请当地村民作向导,针对我们的实际工作需求,对场地方圆5公里范围做了初步踏勘,在踏勘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地方根本无法穿行,但为了更好的完成场地巡查工作,为今后的台址监测及建设工作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及数据依据,项目部成员依然冒着生命危险翻越了一座座悬崖峭壁,最终拿到了准确的第一手基础数据。印象最深的是为了给监测布点,巡场工作人员必须在山顶及半山崖可视范围内建好观测点,因条件限制,工人们只能腰系安全绳,再由其他同事配合将其放到半山腰进行监测点固定作业,类似的困难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比比皆是,不过经过大家齐心协力,都一一将困难克服,就最终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今天,FAST工程已经顺利竣工,作为参建方的一员,能为FAST台址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虽然在监测及巡场工作中有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都能够共同面对,逐个攻克,我相信这宝贵的经历定会成为我们地质生涯中难忘的回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