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当“新常态”一词以各种方式出现在公众眼前时,我国的地勘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短期内无法结束的新常态――投资下滑、竞争加剧、利润萎缩、改革加速。地勘经济新常态下路怎么走?地勘单位新常态下活怎么干?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引发深思。在一场“学习读书会”上,我局展开全局范围内的讨论,开展了一场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破茧重生的思考。
从“新常态”视角看贵州地矿“成绩单”
今年上半年,贵州地矿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局23个地勘单位在增比进位中克服困难,完成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9.78%,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且各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完成矿山钻探253245米、地下水钻探34969米、地热钻探13114米、工程地质钻探 628947米。超额完成贵州省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半年目标任务,完工钻孔305口。第一、二、三批整装勘查均取得重大进展,使贵州省锰、铝、磷、金等矿种在全国提升了排位。铜仁锰矿整装勘查更是跻身我国“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十大找矿成果,被国土资源部誉为找矿突破的“铜仁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如何从“新常态”视角看待这份成绩单?局党委书记、局长何刚给出了答案,“在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阶段,贵州局取得经济平稳较快运行且惠及民生的成绩单,得来不易,但同时也意味着更新的动力和机遇。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要以全新的视野去认识新常态,要充分认识开放型创新机制是实现后发赶超的机遇,要将‘找准差距、克服困难、健康发展’作为我们的基本定位,从经济增速、生产总值、生态建设、防范风险等方面进一步统一思想,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上有所作为。”
“思想上进一步统一后,就要坚定我们的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在创新发展上有所作为,壮大我们的经济实力”。何刚局长掷地有声,“主业上要提升,最终目的一定是扩大份额、占领市场;矿业开发中要找寻商机,建立起产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多争取项目、多创造收入;对外合作中,要争取各方支持,既要‘赶’又要‘转’,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和谐发展。”
“当然,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我们这一亩三分地上的群众负责任,在职的、退休的、下岗的,包括聘用的,我们都要负责任。”何刚局长意味深长地说,“全局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认清肩上担子,勇于担当,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在其位谋其政,多考虑发展、少考虑个人,要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多干事、干成事,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地矿经济发展。”
从“八个转变”谈贵州地矿“改革发展”
“回顾属地化以来,贵州地矿局不断适应新形势要求,主动融入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地质找矿成效显著、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对建立贵州省完备的工业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局党委副书记杨在锋在谈到这十几年的发展时,并没有太多悦色,“随着各方面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地勘单位跨行业多、专业分工过细、人员较多、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等诸多弊病开始暴露。”
“我们一直谈自己是主力军,可在新常态下,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如何才能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勘查工作体制呢?”杨在锋副书记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说,“必须对过去几十年形成的机制、体制和经营模式进行一场彻底革命。”
“旧观念、旧习惯、旧传统、旧方法形成的顽固约束力情况下,地勘单位普遍认为无债一身轻,地勘职工普遍缺乏敢闯敢试敢干的勇气与魄力,所以不彻底革命,是不可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地勘单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就目前状况而言,杨在锋副书记提出了“八个转变”,他谈到,“必须从分散经营向‘全局一盘棋’转变,发展资源集约化,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步调一致、运作一体,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效益的最大化;必须从资金积累向‘投融资’转变,实现融资方式市场化,加快企业化改革发展的步伐;必须从‘打工型’经济向产业发展型转变,力求利用现有优势,最大限度培育支撑产业,重建‘造血系统’,摆脱市场初级谋生手段的尴尬境地;必须从‘依赖型’经济来源向市场化经营转变, 建立商业化运作机制;必须从‘小而全’的内部经营机制向产业集团化经营转变,实施集团化经营;必须从‘数量型’人才培养向专业型人才培育转变,着重在职骨干的培训;必须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建立不可复制的软实力;必须从慢速项目实施向快速推进项目实施转变,保证项目实施最终效益。”
从“三个关系、三个扩展”布贵州地矿发展“新棋局”
面对新常态,作为“名为参公、实为企业”的贵州省地矿局,究竟怎样支招出拳,是每名干部职工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到任100天的另一名局党委副书记徐立平更是感触颇深。他说,在“新常态”和“促改革”大背景下,需要全面、完善的人才、制度、产业等配套设施的统一布局,而布局的核心关键是找准方向,最主要方法则是处理好“三个关系和三个扩展”。
何为“三个关系”?徐立平副书记指出,“下行与上扬的关系、主业与副业的关系、行业与地域的关系。下行与上扬实质是一个大与小的矛盾问题,整个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走低是大势所趋、难以逆转,但不等于所有方面、所有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必须放缓走低,这当中没有必然性。就地矿经济而言,影响不可避免,但余地和空间尚大,我们不仅不能在经济增长意识上有所放松,还应在大增大长上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下足功夫;主业与副业实质是经济结构多样性的问题。地勘行业长期以来都是在踏山涉水和钻孔取样上打转转,多次产业调整,甚至强烈的市场冲击,似乎都无关系。我主张跨越思维,尝试一下‘跳出地勘谋推进、跳出地矿谋增长、跳出地质谋壮大’的思考;行业与地域实质是服务空间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向无可厚非,完全正确,但在理解‘地方’二字上,往往局限在贵州,局限在贵州的各个市州县,似乎对外地、外省就不是服务,以致走出去不多、闯进来不少。这种行政式的思维方式必须摒弃,否则对业务拓展、能力建设,乃至于各项事业,都会带来严重制约。”
何为“三个扩展”?徐立平副书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一是自觉推动发展思路由一块向一片扩展,切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彻底破除‘一棵树上吊死’的僵化逻辑,大胆开辟凡是有利于做大做强做实地矿经济的领域;二是自觉推动打拼能力由一般向一流扩展。通过全局统筹、有机整合、尖兵打造、差别培育等努力,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全局地矿队伍锻造成贵州一流、西南前列、全国有位的坚强团队;三是自觉推动工作重心由一层向一线扩展。贵州地矿局整体上应是一个实战单位,基层一线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人财物应该更多的倾斜,表彰奖励、干部培养等政治待遇也应更多地投向基层一线。”
如何简单来理解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何刚局长的解释引人深思,他说,“存量要保持,也要创造增量。体制机制不改革,调动不了广大专业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不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调动不了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必须通过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创新的办法,发挥一切潜力进行产业创新、方法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全方位大范围的创新。可以干的、允许干的、别人不干的,我们都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信息
-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问题线索征集 2024-09-04
- 贵州地矿局乡村振兴9月工作例会暨机关三支部主题党日顺利召开 2024-09-24
- 地质科普走进观山区第七中学小学部 2024-09-24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德智率队到贵州地矿105队调研 2024-09-23
- 省地矿局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研讨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