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质要闻
杜鹃花开在山野红遍高原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讯  两年一度职工文艺创作评奖,两年一届的地矿文化新收获。在10月31日公布的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奖中,我局获组织奖名列第一,共获得20个奖项。其中,由袁浪、陈跃康创作的电影剧本《情血海龙囤》获得戏剧类作品一等奖,实现了新世纪以来地矿文艺创作的新突破。    

  鼓励地质人写地质,鼓励地质题材小说创作,鼓励地质文艺深入一线挖掘题材讴歌地矿,形成了我局地质文艺创作的独具特色和魅力。“找矿兴黔、求实创新”的地矿精神在这里高扬,鲜活感人、生动立志的地矿真情在这里凸显。如105队刘道明历经两年用尽所有业余时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珂珂正传》此次获得二等奖,是对这位痴心地质痴迷小说的老地质队员的亲情回报。还有龚章河《永远的老虎沟》、管利明的《落差》、 詹海燕的《高原的春天》等地质人写地质的小说斩获丰收,无一不是作者零距离贴近地矿一线,细心体味地质“小人物”的艰苦生活和真情实感,塑造出可歌可泣的地矿人物群像。

  我们既为袁浪、陈跃康等老作家宝刀不老,创作的电影剧本《情血海龙囤》获得一等奖而无比骄傲,同时也为一批文学新人的成长倍感欣慰。如113地质队财务科长林小会创作的微电影剧本《病房里的一幕》,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发表,在113队庆七一活动中表演,产生了蝴蝶效应。在特定的场地――病房,特定的时间事件――打井抗旱,特定的人物――地质队员,以低旋婉转的音符,回肠荡气的语言,入丝入扣的设计,演绎了一曲地质人朴实平凡的赞歌。这离不开地质文联推荐到鲁院贵州班的培训,离不开作者对文学的理解和追求。周丽娜擅长组织与提炼“与地质有关的叙述”,诗歌充溢野外气息,语言富于地质蕴含,意境具有时代张力。她的诗很原始,就来自地质帐篷的口语;她的情感很细腻,穿透地质郎的心灵;她的语言如诗如画,把艰苦找矿的风云化为了绚丽的彩霞。还有一大批摄影爱好者,将地质摄影的魅力展现得至真至纯。

  毋容置疑,地矿文化发展繁荣的根基在基层。一年多来,在局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局属24个基层单位都编办了自己的刊物和小报,搭建了文化平台,构建了文学载体,发掘了文学新人,推介了文学作品,展现出地矿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活力。而作为地质文学刊物《杜鹃花》,通过整合开放办刊方式,组织以老带新的编辑班子,在2013年《杜鹃花》春、夏刊集中以整体打包的形式(如将重点作者作品连发推出),编辑并标明“省新长征参赛推荐作品”。抓出了重点和特色。同时组织地质文学采风活动,与基层单位合编报刊杂志等,使地矿文艺创作如浴春风,润物无声。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从零起步。《杜鹃花》开在山野,红遍高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