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矿要闻
《贵州地矿》报在全省内部报刊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贵州地矿》用激情创造,用智慧耕耘;以打造地矿品牌为己任,以奉献特色矿山为目标。

2011421日,《贵州地矿》喜获省新闻出版局“2010年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优秀奖,且排名首位,带去交流的200多份报纸一抢而空。《贵州地矿》主编欧德琳在全省300多家行业报刊主编参加的总结会上作了一次难忘的经验交流发言,共同分享了这座具有品位和特色的矿山。

这是贵州地矿文化一次新的展示。

这是《贵州地矿》报在繁荣地矿文化、提高办报质量、努力增比进位的一次超越。

局长、党委书记李在文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局党办要作好此次宣传!局党委副书记况忠辉指出,《贵州地矿》取得此次成绩,是在增比进位、创先争优中一次重要的收获,令人鼓舞、欣喜!

 贵州省地矿局是贵州地质勘查的主力军,担负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提供矿产资源、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保障的重任。贵州地矿儿女丹心报效祖国的同时,也着力提升地矿文化软实力。近年来,通过以《贵州地矿》为主要载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地质找矿的新突破和地矿经济的持续发展。

 

 《贵州地矿》报于2002年恢复出刊至今,已成功出版218期。九年来,这张小小的报纸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与梦想,也忠实地体现着“突出地矿特色,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的宗旨。

近年来,这张小小的报纸以“树立地矿品牌形象,为开创地矿工作新局面而努力服务”为目标,培养了一大批为地矿事业默默奉献的新闻工作兼职者。

近年来,这张小小的报纸却有50%以上的稿件被各类报刊采用、发表和转载,连年有十数篇稿件在全省企业报好新闻评选中获奖,众多优秀作品也在历届省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1,这张小小的报纸着力打造贵州地矿的新形象,在全省内部报刊质量评比中得以证实也得以肯定!

突出“两个创新”

《贵州地矿》报作为凝聚职工、教育职工、展示职工、激励职工的一个重要平台,努力突出”两个创新“:创新宣传报道工作机制、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载体。

局党委领导班子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培育优秀职工队伍、打造贵州地矿品牌的大事来抓,《贵州地矿》报创办以来,局在资金、人员、时间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和大力支持,凡《贵州地矿》报社的各项活动,局领导都要亲自参与,《贵州地矿》报每期出版均由局党委书记、分管党务工作的局党委副书记最终审稿、把关;凡局重大新闻,主编均深入采访进行重点报道、跟踪报道;《贵州地矿》报实行整报上“贵州地矿网”,具体文章分栏上,扩大了影响,提高了质量。

报纸能否办出特色,队伍建设是保证。《贵州地矿》报先后建立24个记者站,发展200多名记者、特约记者、通讯员,将宣传报道网络延伸辐射至基层党支部、机关科室、野外分队、二级经济实体、矿山、工地、机台、班组,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局,辐射基层、专兼结合,信息通畅的网络系统,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通讯员骨干队伍。2010年,进一步加强了各地勘单位记者站的建立及通讯队伍的管理工作,按照“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办法,完成了站长、特约记者、通讯员的动态管理考核工作,使通讯队伍更具活力。同时,首次组织新闻骨干30人分3个组分别赴四川、云南、湖南地矿局进行学习考察,加强了兄弟局交流和友谊,开拓了通讯员视野,提高了通讯员写作能力。

2010年,报社在宣传管理机制上明确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司其责的管理体制,将宣传报道工作首次纳入各单位综合目标考核指标。督促加强通讯员管理、协调沟通和各种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宣传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保证了各项宣传思想工作制度和任务的落实,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载体方面,局党委坚持培育有特色的贵州地矿文化,以一报一网一刊等为宣传思想工作载体,采取邀请新闻单位采访、联合采访、投稿等多种形式,加强和中央行业报、省级新闻单位的联系,呈现“电视上有身影,电台上有声音,报纸上有文章,刊物上有作品”的喜人局面。2010年,在全省抗旱救灾第一线,本报记者和通讯员深入一线,及时采写、报道新闻事件,第一时间发表至贵州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产生强烈的反响。通过各类载体的报道,激发了广大通讯员的写稿热情。仅在抗旱打井的3个多月里,就在地市以上媒体发稿(图)240多篇。

《贵州地矿》报全部采用铜版纸彩色印刷,在美编上精心设计,增加了报纸的外在美,特别是图片令人耳目一新。《贵州地矿》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行整报上“贵州地矿网”,具体文章再分栏目上。在扩大了《贵州地矿》报影响的同时,对编报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新闻以重点宣传地质找矿、引资勘查、矿业开发等方面的新成果、新动态、新进展,展示了我局地勘主业的蓬勃生机。

实现“两个提升”

《贵州地矿》报作为全局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紧紧围绕“实现找矿突破,推进矿业开发,构建和谐地矿”科学发展目标,重点突出两个创新,努力提升对外宣传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地矿文化软实力,为全局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也为贵州地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着精神食粮。

近年来,《贵州地矿》报认真策划、亮点挖掘,围绕重大事件运作和重点报道,提升了对外宣传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2010年,在全省抗旱救灾第一线,我局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组织实施了全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抗旱应急打井找水行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抗旱第一线鼓励地矿职工,充分肯定我局抗旱救灾做出的突出贡献;我局先后荣获国土资源部表彰的“抗旱救灾先进集体”、省委表彰的“全省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党委”和省人民政府表彰的“全省抗旱救灾及森林防火先进集体”、省总工会颁发的“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关岭县岗乌镇大寨发生滑坡地质灾害,我局专业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险,立即向夜晚赶来的回良玉副总理汇报情况,又不分昼夜开展应急调查;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项目启动,超额完成新增铝土矿1500万吨的年度目标任务;铜仁地区锰矿整装勘查找矿效果明显,西溪堡外围锰矿可达中型以上矿产地规模,为贵州工业强省战略和铝、锰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基地……

2011年,我局服务省的工作大局,组织局属8个单位180多名地质技术施工人员组成的抗旱突击队,奔赴河南开展打井抗旱,目前已成井33口井,可解决灾区近10万人口、7000多头大牲畜饮用水及部分农田灌溉供水……

这些新闻事件通过《贵州地矿》报策划,第一时间组稿,首次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两个国家级最高新闻媒体发表反映我局工作的消息,迅速发表至新华社、贵州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10多家主要新闻媒体,产生强烈反响。

地矿文化是生产力,催生科学发展的力量,讴歌地矿文明的成就,创造职工奉献的价值。2010年,局党委坚持培育有特色的贵州地矿文化,用独具特色的贵州地矿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创造、促进发展。本报除集中发表《大爱无痕》等报告文学外,还发表各类散文、诗歌、摄影、书画作品近百篇,形成较为浓厚的地矿文化氛围。

地矿文化是软实力,是贵州地矿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是地矿职工群众核心价值的凝聚力,是构建和谐地矿的软实力。2010年,我局首次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两个国家级最高新闻媒体发表反映我局工作的新闻报道,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当代贵州、贵州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主要新闻媒体发表文章200多篇,央视、贵州卫视和省电台报道了我局找矿找水等重点工作报道。我局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反映打井抗旱的专著《甘霖行动》,拍摄制作了电视专题片《甘霖行动》,“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贵州抗大旱,我们在行动》一书,收录了本报打井抗旱的长篇通讯……等等诸多新闻报道扩大了贵州地矿的社会影响,提升了地矿文化软实力。

奉献特色矿山

地矿经济越发展,越离不开地矿文化的支撑。《贵州地矿》报作为打造地矿文化的重要载体,唱响了地矿品牌的同时,更是促进了地矿事业的科学发展。通过以《贵州地矿》报为主要载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地质找矿的新突破和地矿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贵州地矿》报通讯队伍的大力宣传,使社会更进一步了解“贵州地矿”在干什么、能干什么、干得怎么样,提升了社会知名度,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近年来,《贵州地矿》报重点报道我局大力实施“找矿、找水、找地热”三大工程,在金、磷、锰、煤、地热等重要矿产勘查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务川大竹园铝土矿整装勘查,镇远江古地区探明贵州最大钒矿床,局33个实现找矿突破重点项目,地下水勘查,抗旱救灾等,并通过《贵州地矿》报组稿发表至各类载体,激发了广大通讯员的写稿热情。央视、贵州卫视和省电台重点报道了我局地下水勘查、对外合作、党建工作、三创一办工作和十一五成果等重点工作报道。许多重点报道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0年,《贵州地矿》报在日益完善、长期有效的信息发布网络(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和国土资源系统新闻媒体)上,认真策划、亮点挖掘、重点报道。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我局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舆论环境。

我们用搬动钻机的手指弹奏音符;

我们用嘹亮大山的歌喉纵情歌唱;

我们用跋山涉水的脚步起舞高原;

我们用风餐露宿的浪漫书写诗章!

贵州地质工作者用勤劳的双腿和智慧的汗水,踏遍青山,探寻了一座座极具品位和特色的矿山;《贵州地矿》报用贴近一线的脉膊和情怀,奉献了一座蕴藏着丰富精神文化财富的矿山。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继续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