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矿要闻
阳春三月杜鹃开 地质文苑春意浓 贵州地质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本网讯  贵州地质文学艺术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327在贵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贵州地质文联章程》、第一届地质文联工作报告和地质文联2009年工作计划,选举产生了地质文联第二届理事会、地质文联第二届理事会主席团和地质文联四个分会成员名单。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在文任地质文联主席。

贵州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碧川到会指导。对地质文联取得的成绩,并由此形成的“贵州地质文学现象”,表示热烈的祝贺。相信通过本次大会,贵州地质文学将再创辉煌。

             

 

李在文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在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取得阶段性成果、认真学习贯彻徐绍史部长视察我局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经济发展、繁荣地矿文化的形势下召开的文艺盛会。会议认真总结了第一次地质文联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部署了2009年以及今后5年地质文联的主要工作,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地质文联理事会及主席团成员。会议开得圆满成功。相信新一届地质文联将充分发挥在繁荣地矿文化、构建和谐地矿中的重要作用,团结和动员全局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为“实现找矿突破,推进矿业开发,构建和谐地矿”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食粮。

李在文指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局党委确定了“地质勘查立局、矿业开发强局、科技人才兴局、和谐地矿富民”四大战略,明确提出了“实现找矿突破、推进矿业开发、构建和谐地矿”总体目标,全局“两个文明”建设成果取得丰硕成果,地质找矿、矿业开发、地下水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工勘施工捷报频传,地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局党委把地矿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地矿的重点来抓,一年一度的职工艺术节和职工体育节,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职工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精神文明之花竞相开放。地矿事业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蓬勃生机。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形成了共识,我局要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树立“主力军”品牌;我们要构建和谐地矿,首先要精心打造贵州地矿文化,唱响地矿品牌。而打造和繁荣地矿文化,地质文联及其会员们责无旁贷。

 

             

李在文强调:我们正确认识贵州地矿文化。首先,地矿文化是生产力,她催生科学发展的力量,讴歌地矿文明的成就,创造职工奉献的价值。地矿经济越发展,越离不开地矿文化的支撑。第二,地矿文化是一种精神,凝聚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凸现了新一代地质人的追求和理念;第三,地矿文化是宝贵财富,是五十多年的地矿精神积累和事业升华,是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的继承和发展,是与地矿物质文明建设同生共长并引领潮流的地矿品牌;第四,贵州地矿文化,是贵州地矿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是地矿职工群众核心价值的凝聚力,是构建和谐地矿的软实力。

我们要努力建设贵州地矿文化。一要高扬地矿文化主旋律。二要创新地矿文化活动载体。要以党员活动室、地质文联、报纸、网站等为载体,发挥贵州地矿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辐射力、促进力。三要抓好地矿文化重点项目。要以地质文联、职工艺术节、职工体育节等为地矿文化建设重点,提升职工文艺创作水准,培养一批文艺骨干人才;要不定期组织省内外文艺家和本局文艺骨干,深入一线开展采风活动。四要构建地矿文化组织体系。要成立局、队两级地矿文化建设委员会,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文化建设委员会牵头组织,各部门和局属各单位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保证地矿文化建设持续有序开展。五要建立完善地矿文化保障激励机制。要把地矿文化建设作为业绩考核和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每年进行考核评比,发挥先进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

我们要扎实做好贵州地质文联工作。贵州地质文联是繁荣地矿文化,构建和谐地矿的重要力量。的定位应当是:“弘扬地矿文化、塑造地矿形象、培养文学新人、丰富文化生活”。一是要加强载体建设,拟恢复我局文学刊物《杜鹃花》,作为地质文联的会刊。同时要协助办好《贵州地矿》报和局网站。二是要有计划地组织文学创作采风活动,筹备创作一部反映地质找矿突破的作品,展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兵”的风采。三是要积极参与局一年一度的职工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努力丰富内涵,提高品位,树立品牌。四是要在构建和谐地矿、树立地矿新形象中发挥应有作用。

局党委副书记况忠辉代表贵州地质文联第一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他说,贵州地质文联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二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贵州地质文化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一是《杜鹃花》盛开在贵州高原。1984年,局党委批准创办《杜鹃花》地质文学刊物,作为地质文联会刊。局党委明确《杜鹃花》办刊方向:办成贵州地矿局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地矿部政治部提出办刊特色:地质特色、边陲特色。《杜鹃花》出版了26期,共发表4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作者队伍近300,被誉为“贵州地质文学的摇篮”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地质文学人才,他们的创作活动曾一次次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关注。从《杜鹃花》起步,经《山花》、《新生界》,到《人民文学》、《当代》,最终到电影、电视的热播和文学专著的出版,贵州地质文学立足贵州高原、立足地质工作,一步步走向辉煌。二是培养了一支文学创作队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地质文联源源不断培养和输送了近300人的文学创作人才。目前,地质文联这支文学创作队伍有近三十人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和贵州省作家协会。三是出版《高原拓荒人》等作品100多部,专著30多部,全局职工创作的文学作品已达1000万字以上,昂首走在了全省和国土资源部行业文学创作的前列。四是摄制了一批影视作品。上世纪80-90年代,拍成电影故事片的有,《血溅秋风楼》、《无名三侠客》;我局和省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电视专题片《高原拓荒人》,这是我省乃至全国第一部反映地质工作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的专题片,塑造了地质工作者艰苦创业的时代群像。2007年初,在建局50周年之际,我局和贵州电视台合作拍摄的9集系列电视专题片《苗岭先行兵》,在贵州卫视黄金时间播出,获得贵州省第八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选影视类一等奖,同时选送参加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记录片国际选片会,获得“中国十佳行业片奖”。五是夺取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鸡奖”等几十个大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贵州省七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奖评奖中,省地矿局每一届都名列前茅,喜获丰收。20068月,贵州地质文联荣获中国文联产业(企业)文联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全国优秀企业文联”称号,成为全国地矿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省局文联。六是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文学现象”。

况忠辉强调,二十年来贵州地质文学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经验主要有:一是历届地矿局党委高度重视职工文学活动,不断鼓励文学创作,培育文学人才,加强地矿文化建设,以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是贵州地质文学经久不衰、屡创辉煌的根本;二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地质战线火热、艰苦、丰富的生活,地质工作者发扬“三光荣”传统,踏遍青山寻找宝藏,乐观、豪迈、奉献的精神风貌,这是贵州地质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三是贵州地质文联依照《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结合实际精心组织文学创作活动,以老带新培养文学创作人才,办好《杜鹃花》等文学载体,积极参与外界交流和各类评奖活动等,这是贵州地质文学繁华似锦生生不息的基础;四是三代地质文学作家和爱好者,坚持以繁荣地质文学为己任,深入一线,辛勤耕耘,甘于寂寞面壁十年终不悔,乐于笔耕语不惊人誓不休,才有了如此璀璨的地质文学作家(者)群,才有了如此辉煌的地质文学现象,这是贵州地质文学特色鲜明扬名九洲的关键。

况忠辉明确了第二届地质文联的主要工作。一是加强地质文联队伍建设。二是不定期组织召开地质文学艺术交流研讨会,明确地质文艺创作阶段性工作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工作。三是组织骨干会员深入地质工作一线特别是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一线开展采风活动,创作一批优秀的地质文艺作品。四是积极开展文学、摄影、书法、音乐、绘画等文艺创作、作品展览、评奖等活动五是加强地矿文化阵地建设。争取恢复办好内部地质文学刊物《杜鹃花》,采取措施持续提高《贵州地矿》报文艺副刊质量,为会员发表作品提供园地。六是积极参与全局职工艺术节和体育节等全局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七是积极筹备创作一部反映我局地质找矿突破的作品,树立我局良好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出版一部全局优秀文艺作品集。

    会议由局纪委书记张利兴主持,副局长杨在锋、王林出席会议。到会祝贺和指导的还有:贵州省企业文联秘书长朱理敦、贵州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王蔚桦、省国土厅机关党委书记吴学贵,省直工委宣传部长张平、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王桂生以及省有色地勘局和省核工业地质局的领导。我局老领导李含正、吴道生以及地质文联顾问李绍珊、袁  浪、欧阳黔森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欧阳黔森还向代表们作了精彩的辅导和讲演。局属单位党委书记,局机关有关处室负责人以及地质文联会员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