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2017、2018两个年度耕调项目的开展,全省各县市耕调项目已经全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市级报告的编制和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全省耕调项目成果发布会已经成果召开,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将耕调的成果加以利用,来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
结合贵州省耕地资源的特点,以及目前省政府和农业农村厅的出台的关于500亩以上坝区建设的相关文件,坝区建设是耕调成果应用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岩溶山地省份,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2.5%,地块零星破碎,坡耕地比重大。坝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集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土地耕作条件好,旱涝保收程度较高,生产配套设施基本齐备,生产条件良好,是贵州省耕地资源中的精华,对于保障贵州省粮食安全和蔬菜供应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全省500亩以上坝区共1725个,面积为488.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18%,平均每个坝区的种植面积为2832亩,共涉及86个县市、854个乡镇、4700个村。
通过耕调项目的开展,我们掌握了调查区坝区内耕地土壤中元素含量特征,包括养分元素、重金属元素,以及土壤酸碱度等多项地球化学指标,这些指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指标。同时通过野外调查可以发现,在喀斯特地貌地区,能形成500亩以上连片且平坦的耕地,主控因素是地质背景,也就是成土母岩,通过承担黔北地区的两个县的耕调项目,发现调查区内90%以上的500亩以上坝区所在的区域,都是二叠系龙潭组、三叠系夜郎组、奥陶系湄潭组-桐梓组-红花园组等泥岩、页岩等碎屑岩占比较大的地层出露的区域,还有少量坝区分布在寒武系牛蹄塘组、金鼎山组、板溪群清水江组等泥页岩、粉砂岩为主的地层分布区域,个别坝区以第四系堆积物为主。总体上来看,500亩以上坝区的耕地土壤的成土母质,大多为泥页岩、粉砂岩等易风化的软质地层、以及未固结成岩的第四系堆积物。以泥页岩、粉砂岩为成土母岩的耕地土壤中,养分元素质量好,特色元素硒含量高,酸碱度以中性、碱性为主,是农业种植的优势区。以第四系堆积物为成土母质的坝区内的耕地土壤中,各种元素含量整体都较低,包括养分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农作物安全性较高。
通过对坝区内耕地资源特点的掌握,我们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500亩坝区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坝区耕地土壤的特性,针对坝区内种植模式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规划,提出具体的建议,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坝区内优质的耕地资源,推进农业产业高效发展,把500亩以上坝区打造成农村产业革命和结构调整的推进器。
开展相关的工作,仅仅依靠耕调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成果的运用过程中,应该多与当地农业部门沟通交流,同时多向农学、土壤学专家请教,将耕调成果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
(作者单位:贵州地矿102地质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信息
- 贵州地矿大型科普活动走进南明小学 2025-04-28
- 2分钟搞懂金钉子! 2025-01-20
- 4分钟搞懂不整合! 2025-01-20
- 防灾微课堂|地质灾害会挑日子发生吗? 2024-11-26
- 贵州教育大讲堂——神秘地质之美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