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地质服务 > 地质科普
打油诗:贵州区域地质矿产特征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贵州区调队员们,通过开展全省1:20万区调和几个重点地区1:5万区调,对贵州省全域的地质矿产特征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和深入的了解认识。这些认识均反映在有关区调和科研成果报告与图件中,可以分别查阅。但是其专业性较强,篇幅较大,数量较多,若无特殊需要,人们一般不会去过问它们。然而,地质矿产特征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或者说了解居住环境周围的地矿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生活常识。因此,在40年院庆之际,编个顺口溜,名为打油诗,以便于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和记忆贵州省的区域地质矿产概况,这或许不是多余的事情。由于某些专业名词有特殊含义,故稍加注释以明大意。


贵州省区调院院史编辑部收集提供                               

2018年7月5日                                          


东南变质“老板板”,

西南深水“平儿关”;

黔北缺失  泥盆系,

黔南发育  比较全。

简释:黔东南大片分布古老的浅变质岩系,亦称“板溪群”,岩性以板岩为主。黔西南大片分布海洋深水沉积的中三叠统细碎屑岩,原笼统称“平而关统”。黔北未见泥盆系的地层。黔南是贵州地层发育较全的地区。


沉积变质五万米,

岩体点缀类型齐;

断续侵、喷基性多,

碳酸盐类铺大地。

简释:全省出露岩层主要为上部沉积岩和下部浅变质岩。总厚度约近5万米。火成岩体在多处零星分散点缀,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各种类型较齐全,但以地质历史时期断续侵入和喷出的基性岩类为多。沉积的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分布最为普遍。


“三横”、“两竖”搭骨架,

全省之冠称“新华”;

北东、北西对称走,

“山字”、“涡轮”五朵花。

简释:黔南、黔中、黔北各有一条东西(纬)向构造带横亘;川黔桂经向构造带纵贯全省,黔西有局部南北向构造带存在。两类构造带形成骨架。新华夏系(北北东和北东走向)在全省最发育。黔西有明显的北西向构造带,与新华夏系呈对称之势。黔西、普安两三字型,黔西南、法子冲、清镇(航卫片解译的)涡轮构造,合称“五朵花”。


“武陵”褶皱浆喷溢,

“雪峰”、“黔桂”抬升起;

“东吴”西部“玄武”流,

燕山运动褶断密。

简释:中元古时期的武陵运动在梵净山和四堡地区发生明显的褶皱(当然伴有断裂)和岩浆喷溢。晚元古及早、晚古生代之间的雪峰运动、黔桂运动使地壳抬升起来。早晚二叠世之间的东吴运动在贵州西部产生大片玄武岩喷发流动,也称“峨嵋山玄武岩”。中生代时期的燕山运动使贵州高原地壳产生大量密集的褶皱和断层。


汞、煤、磷、铝、金为先,

锰、锑、硫、砷、锌加铅;

铀、铜、钨、锡、金刚石,

建材、石膏很普遍。

简释:汞、煤、磷、铝为贵州四大特色矿产,加上金,锰、锑矿是号称“七仙女”。硫铁矿、雌雄黄、铅锌矿在贵州也比较多。铀、铜、镍、锡、金刚石等矿产在省内也有产出。建筑石材和石膏矿全省分布普遍。


屡见异常铜、铅、锌,

已知矿床高背景;

铬、镍、钴、钒、钨、锡少,

汞、锑、砷合可找金。

简释:地球化学找矿的指示元素在已知矿床附近有关元素的背景值较高。汞、锑、砷异常区叠合是找金矿的地球化学标志。既有常见元素,也有少见元素。


磷矿黑层多异常,

追索解剖少见矿;

工业铀矿属内生,

钍、铀分辨待加强。

简释:物探地面放射性伽马测量在沉积磷矿层和黑色地层附近常出现异常,但经加密追索解剖处理能找到铀矿的地点不多。贵州能开采作原子能工业原料的铀矿是属于内生成因的,非沉积形成的。放射性铀蜕变成钍必须予以认真分辨。


岩溶、裂隙水伏流,

地面饮灌贵如油;

高山、深涧不一样,

潜能资源各处有。

简释:贵州地下水以岩溶(咯斯特)型和裂隙为主,普遍存在的岩溶水多为伏流。地面饮用水和灌溉水比较缺乏。这就是常说的“禾在田中死,水在地下流”的景观,高山区与河谷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明显的差异。贵州各处的水力、水利资源有相当潜力,尚待开发。


二级台面往东斜,

“侵蚀构造”“喀斯特”;

山脉、水系各有序,

地层、构造最密切。

简释:贵州高原处在青藏高原之下的二级台面上,往东渐次降低倾斜进入丘陵地带。全省以侵蚀构造类型和喀斯特(岩溶)类型成因的地貌为主,山脉、水系的分布和走势与地层岩石的分布及地质构造的展布关系最为密切,均有其内在的联系。



何洪仁,男、汉族,重庆忠县人,中共党员,1951—1953年先期为部队学员 ,后在重庆地质勘探干部学校学习。为贵州省区调院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工作40余年,参加过多幅1﹕20区调,在参与的《贵州省构造体系与主要矿产分布规律》的科研工作中获贵州省 科技三等奖,另还参加《贵州主要构造体系图说明书》《贵州区域地质志》《贵阳市地质城市系列图说明书》等重要研究项目编写及部分图件编制,组织和参与过重要地质图件的出版工作。1994年11月退休后,仍继续发挥余热,不要报酬,完成40年区调院院史编撰初稿,留下这份地质矿产打油诗的手稿。2005年5月24日因病在贵阳去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