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地质文化 > 文化作品
路在脚下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做事,信心最重要,没有足够的信心,就会底气不足,畏手畏脚。很多事,一直居于考虑,不动手,也只会是“梦里想过千条路,醒来之后走原路。”

近日,与同事到桐梓县尧龙山镇考察,拟打造一处以地学为主的研学基地。此处曾来过四次,本次已是第五次前来,资源情况其实早就了然于胸。只是经济投资跟不上,加上其他因素,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没有落地。

由于路途较远,到达已是近中午一点钟,最近是“秋老虎”季节,天上万里无云,白花花的太阳让人看着就热得心慌。当地朋友体恤,叫我们稍作休息再去考察。于是把我们安排到一户当地老百姓家休息(农家乐),家里只有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家,估计都七十多近八十岁了,家里有十余个房间,是自已的房子改造而成,基本按宾馆的标间进行打造,卫生间等一应具全,且较为干净。

其他同事大部分自己开个房间小睡去了,我与另一同事睡不着,就坐大门口坐着与两个老人家聊天。老人给我们泡了一壶当地自产自制的茶,茶不好看,可却茶味弥香。

老人门口有一个坝子,晒了些黄豆、辣椒、玉米什么的,而坝子周缘则种了几株石榴、核桃等果树。坝子外,则是一片渐黄的稻谷,偶有的两三块地中种植红红的高粱,另几小块地种了一些白菜青菜等蔬菜。在靠坝子侧的竹制栅栏上端则挂着绿绿的丝瓜,佛手瓜,下端下依附着红红的西红柿。坐在门口,偶有风过,金色稻浪上下起伏,高粱“点头哈腰”,满眼田园风光无限。

闲聊中,问及老人的家人,说是到外地打工,且有的定居到城市,节假日才回来。聊及当下,为什么村里留不住年轻人,老人说,虽然他们村发展还算好,但现在乡下收入与城里收入相比还是相差较远,很多人去打工的收入相对于家里做农活收入还是要多些。说及怎么吸引这些年轻人回来,老人说“还是要有大的公司投入,让在家的收入更上一层楼,收入与城里差不多,那么年轻人就不会再离家去城里找活干而待在家中了”。

“现在的年轻人,吃若精神不如我们那一代人喽”,老人感慨。“现在的交通条件比我们那时好多了”,老人喝了口茶,慢慢与我们聊起了当年的一些老事。

解放初期,这里到外面不通公路,“你们现在看见的这条路,是我带人修的”,老人自豪的说,“那里刚解放没多久,国家穷,百姓更穷,什么东西都靠人痛背马驮。那时一包水泥,外面卖19元,要自己去背,一天最多只能背两趟,成本太高,若是要修个房子院坝,想都不敢想。而上公粮,也是大家很头痛的事,一家几百斤粮食,全靠人跟着一条毛毛路背下去,上次公粮,全村人得折腾近一个月,不是不想上,而是太难得运出去。

“那时我二十多岁,我胆子比较大,村里选我当村长”,聊了半天,才知道老人是这个村的老村长,姓张。“由于交通太落后,我召集全村人开会,商量修条公路,困难之大是无法想象的,上级部门觉得是好事,就是拿不出钱支持,一年给我们村的办公费只五百来块钱,那时一包烟都要块把多钱。而协调老百姓家土地,也是个很头痛的事。当时,青苗补偿很多是我当场与农户对接,你家的菜十块八块,当场拍板,先记帐,等有钱了付。而土地,占着哪家的,则那家人少交多少公粮,余下的摊到没有占到土地的人家头上。而修路,则是每家出多少人力义务进行,如果出不了工的,每天按出十块钱工钱。交上来的钱适当给大家修路的人偶尔”打平伙“(即是大家一起集资共同买肉买酒自已动手做吃顿饭)。而最头痛的是,有一家人房子要实拆迁,整个房子价两千块钱。而村里没钱呀,那家人必须要现钱,有钱修房了才让拆。

没办法,只有去找乡镇领导,讲明实情,领导想了半天,答应先把村里工作人员一年的工资先付了给那家人,以后村里有钱了再想法补给相关工作人员。

就是在这样坚苦的条件下,一年大家就把主路路基修出来了。当时有一家正要修改房子,农用车把水泥直接拉到门口,那省了很多人力。大家尝到了甜头,第二年热情高涨,半年就全部弄好了,出去也方便了很多,再不会象从前一样赶个集要一两天才回得来,卖个猪儿要四五个人帮忙。”

听了老人一席话,茅塞顿开。路,是自己修出来的,更是自己走出来的。什么条件不够,什么资源不好,都是一些托辞罢了。

又经过一天的考察,尧龙山镇有极为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下定决心,一定要打造一处以地学为主的基地。

在这些地学旅游资源中,“韩家店志留系剖面”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地位。1929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教授率曾世英、王日伧、黄汲清学子等沿川黔古道进行地质调查,在酒店垭至韩家店一带发现出露较好、层序清晰、化石丰富的地层剖面。剖面以紫红、灰绿及黄灰色页岩为主,岩石中富含笔石、腕足、珊瑚、三叶虫、海百合等8个门类的古生物化石,当时将这套地层命名“韩家店页岩”。1947年,著名地质学家尹赞勋、谌义睿先生详测并系统划分了这里的地层剖面,并发表了大量论著,使“韩家店页岩”蜚声中外地质学界。

建国后,国内外地质学家不断专程到此进行相关考察,采集样品,用不同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的研究,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特别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进而找到和确立了全球界线层型红花园辅助剖面。

2007年6月底,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桐梓县人民政府联合建立了“韩家店剖面”地质遗迹保护碑。碑文是“第十届国际奥陶系大会、第三届国际志留系大会考察点,中国西南地区志留系地质层(距今约4.6~4.3亿年)剖面,富含笔石、腕足类等多门类化石”。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尧龙山形成年代较为久远。

此外,尧龙山还有多处化石产地,比如产于奥陶系宝塔组的角石化石,其如牛角,如竹笋,极为美丽而易于寻找,其他地方角石化石也可见及,但如尧龙山一处采石场一块约百余平米龟裂纹灰岩上,尽然有千余处大小不同的角石化石,实为国内罕见,极其震憾;产于志留系底部龙马溪组炭质页岩中大量的笔石化石、三叶虫化石,在贵州产页岩气的主要层位,当时是一处较为封闭滞流的;产于志留系石牛栏组中的珊瑚、海百合及腕足化石,特别是海百合化石,此地所产品名为“花瓣海百合”,极其稀有,具有极高的科研及科普价值。

而尧龙山主峰,顶为二叠栖霞组,茅口组灰岩,腰部为二叠系梁山组砂岩、煤线等,时有时无,使得栖霞组,茅口组灰岩有时与韩家店页岩直接接触,有些地方波状接触面极为明显,这个时间跨度近二亿年的沉积间断,在此极为明显,海陆的变迁,让人叹为观止;二叠系灰岩风化残存的孤峰,由于为附近最高点,气势雄伟,极为壮观。

综合以上种种地质资源,在此打造一个供大、中、小生学习的“旅游地学研学基地”,让学生了解地球,了解岩石,了解古生物化石,了解脚下土地的海陆变迁及形成过程,资源条件已是相当丰富。万事具备,不欠东风。资源条件给予了我最大的信心,相信,一定会打造出一处不一样的研学科普基地。

(作者单位:省地调院)

1  尧龙山孤峰景观

  

图2  尧龙山奥陶系宝塔组角石化石

图3  尧龙顶峰“观世石”(燧石结核)

图4  贵州桐梓县尧龙山镇奥陶系角石化石(前环角石)

图5  贵州桐梓县尧龙山镇奥陶系角石化石(前环角石)

图6  贵州省桐梓县尧龙山镇志留系石牛栏组叠层石化石

图7  贵州省桐梓县尧龙山镇志留系韩家店组腕足类化石

图8  贵州省铜梓县尧龙山志留系韩家店组腕足类化石

图9  贵州省桐梓县尧龙山镇志留系石牛栏组珊瑚类化石

图10  “马良之神笔”(贵州省桐梓县尧龙山镇奥陶系宝塔组笔石化石)

图11  贵州省桐梓县尧龙山镇志留系石牛栏组珊瑚类化石

图12   桐梓县尧龙山镇地学旅游科普展馆

图13   桐梓县尧龙山镇地学旅游岩石矿物及化石科普展示馆

图14  桐梓县尧龙山镇遍地角石化石的尧龙山镇原味馆

图15   桐梓县尧龙山镇野外化石采采集体验现场

图16  与大从讲解尧龙山地质地貌的前世今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