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地质文化 > 文化作品
【散文】人生何处不读书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听人说,理想的阅读应是端坐明窗旁的净几前,窗外梧桐树叶随风轻扬,不时有小鸟停在窗台的花盆上凑热闹。案上一杯香茗缓缓冒着热气。坐得久了,伸伸懒腰,望望窗外的世界,或是端起香茗啜上一口,如是男士,读到会意处兴许会点燃一支香烟,深陷进宽大的沙发里,沉浸在云雾缭绕的世界中。那窗,可看风花雪月。

这应该是阅读的理想状态了。然而,对我来说,因为军旅生涯,因为野外地质工作,我的阅读环境不够“理想”,但却又足够特别,回想起那些时光,心底生出许多欢喜。

“青春不只是眼前的潇洒,还应有家国和边关。”这句话激励着我穿上了军装。夜里站哨,四人两组,每组两人,一般一人保持警惕,另一人可稍作歇息。那时,兜里的书便拿出来,借着路灯的光阅读。读到陆游年近七十仍“尚思为国戍轮台”,想到自己正值壮年,不用等到年高再去“尚思”,而是真真切切为国戍边,望着营房外星星点点的民房,心想远方父母卧室的灯兴许也亮着,他们为自己的儿子为国效力感到自豪,一家不圆万家圆,不免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怀里的钢枪捂得热热的。

在康定塔公草原军事演习时,借宿藏族群众家。堂屋内,三根粗壮木头支起篝火架,用铁链挂着一口大锅。锅里炖了肉,主人的儿子扎西围着火炉做作业。这里条件艰苦,扎西每天上学带上口粮,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回,俗称“两头黑”。男主人拿出皮囊,倒青稞酒在我军绿色的口缸邀饮,用狼牙柄藏刀切肉下酒,自己却吃醉了和衣席地而睡。十月的康巴草原,天气变幻莫测,窗外已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窗户的塑料纸也蒙上薄薄水雾,柴火味夹杂肉香味、酒味、皮革味弥漫着整个房间,门外狗吠起,原来是女主人清晨外出赶集归来。睡意还无,想想,在这白茫茫的世界里,有一户藏民家窗户上闪烁着火光,借宿在这里的客人,守着一口煮着肉冒着热气的锅,康巴汉子赐的青稞酒味道还没散去……不想去打破这份静谧,想着刚在扎西书本上看到的“日暮苍山远”,趁着残留的诗意,睡了。

多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那片绘有古典画的书签还夹在书中,记得合上书的时候曾暗暗发誓,我一定会很快回来。可是,却因这样那样的理由,一直没有拾起。我害怕读书渐入佳境后被打断的痛苦。

其实,人生何处不可以读书呢?出差或是旅行的途中,书也陪我度过了不少难忘时光。列车上,一杯水城春茶泡好,芽叶在杯中浮浮沉沉,光看看也觉得享受。躺在卧铺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自在地读起来。不一会儿车又到站了,心想怎会如此快?想想上一站时我还在看“出延津记”,把书回翻,发现页数着实不少,这一站已在“回延津记”了。那些坐火车常路过的城市,有的虽未曾触摸,却都有着我阅读留下的记忆。有时入夜,火车又开进一座陌生的城市,看看那些漂亮的霓虹,掏出一支烟点上,想象着这个城市的故事,想想书中的故事,想想自己的故事。

第一次拿起三毛选集,我就放不下了。那是出野外的一个夏日午后,屋里只我一人。我睡在铺上读着,跟随着文字到了撒哈拉的世界,仿佛那哭泣的骆驼就在眼前。我被带到了加纳利群岛,感受到夜里在海滩边散步海水的沁冷,一双双脚印被海浪拂走,月色下椰树被海风吹着有些令人害怕的呼啸声。辗转睡在床上,左手枕麻了,右手举酸了,换个方向,再不行,索性趴着看。姿势久了,又重复一遍之前的动作。就这样,一下午的工夫,不知道饿,不知道渴,不知道疲倦,一本书看完了,原来阅读的过程也可以像不食人间烟火一般美好。不愿相信结局,久久不愿从书中出来!直到现在,有些文字、有些情景,仍会不时浮现眼前,仿佛昨天才读过。

家里的书柜上,一排排书整齐地放着。不时瞅到哪本,也会回想起书中的故事、人物、情节,想起当时阅读的经历,也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