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地矿文化 > 文化作品
欧阳黔森:用文学投影地质情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22.png

    初见欧阳黔森的名字,是在同学的手抄本上,上面密密麻麻抄录着他的连珠妙语;再次听到欧阳黔森的名字,是一位老师讲他的故事。直到2005年贵州贞丰的国土宝石文学奖颁奖时,才真正见到欧阳黔森本人:黑黑瘦瘦,中山装,笑起来声音嘹亮,豪爽心直,不拘小节。之后,在各种场合便常见到这位从地质队走出来的作家。 


苗岭高原的歌唱:文学与心灵 


  “在山野找矿八年,哪样苦没吃过?能吃地质队员的苦的人,没有过不去的困难事。”熟识欧阳黔森的人都知道,欧阳黔森有股强大的自信劲儿。正是这股自信劲儿,让他在地质领域恣意地抒写着文学梦。 

  1965年,欧阳黔森出生在贵州铜仁一个普通地质工人家庭,和身边的伙伴们一样,他常背着地质大包上学,穿着翻毛皮鞋爬山。16岁时,他去了地质队自办的农场务农,19岁时,他接下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一名跋山涉水的地质人。 

  苗岭高原,除了山还是山。随身带着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地质三件宝”,欧阳黔森奔走在大山中。他有时每天工作16个小时,走100多公里路。最累的时候,在山坳上只能休息5分钟。在那些枯寂而艰辛的日子里,他会对着一片如海的苍山歌唱,这唯一的娱乐练就了他如高原山啸水吟的嗓音;他也常常遇到危险,几次找矿中石块坍塌,与死神擦肩而过。 

  风餐露宿的8年地质找矿工作,并未让欧阳黔森深藏心底的梦想泯灭,他要当一名文学家。若干年后,他脚下的千山万水变成他文学王国里的山川河谷、文脉气息。 

  翻山越岭、风吹日晒的生活对于他来讲,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境界。每次出野外,他都会怀揣几本喜爱的文学书籍,白天跋山涉水,夜晚就着煤油灯写诗歌。《贵州地质报》等报刊开始出现欧阳黔森的名字。 

  文学引导着他深入理解生活、认识世界。那时,他和所有地质队里的文学青年没什么两样,文字还显得稚嫩,但他很执著很认真,常常为了几个字的修改来找编辑部的老师请教。 

  几年后,欧阳黔森走进了贵州大学中文系进修,此后,他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也频频在各类期刊上发表。 

  在贵州大学中文系进修3年结束后,在文学创作上小有成就欧阳黔森从铜仁103地质队调到了省城贵阳。在资源开发总公司又干了8年,36岁那年,他辞去资源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的职位,成为贵州省作协的专业作家。 

  1999年欧阳黔森在《当代》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块地》掀开了他的创作高潮。随后,一系列作品约400多万字相继发表在《当代》、《十月》、《人民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并多次获全国性大奖。 

  欧阳黔森,这个从地质队里走出来的作家,激活了沉寂多年的贵州文坛。现在,欧阳黔森担任贵州省作协主席、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文学院院长…… 

  2006年,欧阳黔森开始向影视领域进军。主旋律的影片是欧阳黔森编剧的重要取向,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他受命担任电视剧《雄关漫道》的编剧。后来陆续推出《云下的日子》、《奢香夫人》、《绝地逢生》等一系列影视作品,广受好评。 

  2012年11月18日,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正式签约创作筹拍一部十集以上的反映贵州地矿工作60年峥嵘岁月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这一次,他将以最真挚的感情为地质而写作。 

对于文学上取得的成绩,欧阳黔森曾说:“文学于我是一种天然的爱好,它真实地存在于我的心灵中。”


地质时光的文学:血性与激情


“我只要做梦,梦见的都是野外的事。99%的梦都是在爬山、涉水、登高、远眺。”对欧阳黔森来说,这是真正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8年的地质找矿生涯中,他去过西南、青藏高原、东昆仑,走遍了广西、贵州的山脉。正是这8年的时间,让他接触了人与自然的抗争,练就了时刻战斗的精神;也正是这8年地质时光沉积的记忆,成为他笔下生动的影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文学作品。那些曾经坐在山坳里仰望的高天流云、与淳朴山民相处的简单时光、险象环生的山野险境,都曾出现在欧阳黔森的文学作品中。 

  实际上,在2000年到2006年间,欧阳黔森60%以上的作品都与这8年的地质经历相关。 

  一起从地质队里走出的贵州作家冉正万曾在一篇评论中写道,“他(欧阳黔森)把自己的个人经历、个人情感与个人气质投影到小说中,诗人的血性和激情以另一种方式焚烧于字里行间,成为一种灼炙人的雄浑气象,即写个人的强悍、粗犷、细腻、柔软,使他的生命体验在小说中有一种强劲的辐射与对应。” 

  欧阳黔森,以他的地质情怀,用双脚丈量着贵州的每一寸土地;以他的文学梦想,让读者在他的小说、剧本里看到更真实的贵州——实际上是欧阳黔森的贵州。 

“写作就是生命”。对于欧阳黔森来说,写作如同吃饭、喝水、呼吸一样,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梵净山下的热土:大爱与奉献 


    同所有在文坛上纵横驰骋的作家一样,欧阳黔森骨子里也离不开乡土。正如莫言所说:“这个时期的记忆是刻在骨头上的,而成年后的记忆是留在皮毛上的。”那些地方,那些角落,那些地质队员的感人故事,跟他丝丝缕缕连接着,哪怕是一个小东西,也会串联起新的意象,破蛹化蝶。 

  梵净山下的103地质队,是欧阳黔森的“家乡”,那里有他童年的记忆。2013年2月12日大年初三的早晨,欧阳黔森怀着眷恋之情来到他曾经生活、工作过的103地质队。 

  那一天,全队的人都走到震旦广场,那些看着他长大的阿姨叔叔们努力地回忆着述说着他小时候的淘气事,也努力地寻找着他身上的作家影子。他们中有人拍着他的肩膀打趣地说,这明明就是我们的地质队员嘛,哪里是什么作家什么影视人哟。 

  那一天,年味正浓。欧阳黔森走进了那些依然过得困难的老邻居家中,带着他对地质队的深情厚意,送去他的慰问。细数下来,看望了18户地质困难职工遗属,共花费2万元。 

  当然,那一天,这片见证着他成长的土地,也得到了他的回报。103地质队为繁荣地矿文学,恢复创办《梵净风》,而欧阳黔森也欣然作为该刊物的编委会顾问,与全队的文学青年们进行了座谈。 

  如今,这个在文学之路上取得辉煌战果的地质人,这个在地质队里有着传奇色彩的人,依然关注地质事业的发展,因为无论走到哪里,他仍是一名地质人——一个从地质队里走出来的著名作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