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我在息烽县温泉镇住了一段时间。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地质调查,要跑遍矿区各个角落。
这里我不算熟悉,之前单位组织活动来过一次。当然,从地质工作者的角度说,我知道曾经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过铀的白马洞铀矿坐落在附近,那是105地质队的荣誉,也是作为105地质队一员的我的荣誉。
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中午,接到同事电话叫我们去276吃饭。听到这个名字,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历史。在贵州类似的代号有很多,我们单位叫105,单位附近还有一个501。这个276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车向着276行进,农田、村寨还有大山渐渐远去。车子拐了一个弯,爬上一个山坡,一个上世纪风格的小镇浮现在眼前。
吃饭地点在276家属区的集市里。集市位于山顶,规模不大。外面是商铺,里面是农贸市场,偌大的空间散落着几个摊位,其中一个摊主抱着猫儿发出温馨的午间二重奏。
家属区是几排带院子的联体二层小楼,当年应该是有家有口有职位的人住的,户型在当下也可算做连排别墅啦。房子上了年头,砖墙已经风化,凹凸不平,地脚线堆着风化后落下的红砖皮。有些屋顶露出了椽子,盖着灰色的防雨布,有形似务工者和商贩模样的人不时进出。
我几口扒完碗里的饭,给同事告罪一声,赶在回程的铃声响起之前去追寻和感受276。
我心里问自己能否准确判断哪些是276的遗存,但转眼就否定了这个担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气质,276的遗存会有着与现代完全不同的气质,他用事实告诉了我。
我走着,看着,感受着。中苏合璧的红墙黑瓦筒子楼、北式的平房、古老的铸钢水管、锈迹斑斑的消防栓、拉绳开关、推拉式闸刀和粗笨的接线盒搭着拧如麻花的电线……感觉时光一下子将我送回上世纪?
活动中心大门上的水泥阳文还在,只是朱颜改;办公楼成了危房,挂着严禁入内的牌子,却成了流浪狗的乐园;山墙上的宣传画已经斑驳,但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集体宿舍人去楼空,鸟儿成了新的主人;满是窗洞的墙像百目妖的眼,茫然地看着外面骚动的世界;只有操场维护得不错,似乎还在使用中。
我的思绪被带回当年,遥想当年办公室里的勤勉与敬业,活动中心里悠扬的旋律伴着轻快的舞步,宿舍里的嬉笑打闹,还有运动场上激烈的对抗。
俱往矣。
J·D·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一书中说,这是铁锈带人的悲歌,那么276呢?
远处的烟囱在喷吐白色烟雾,像一个巨人在呼吸。那是原276厂区重组后焕发出新的活力。
老兵不死,只会传承。
电话铃声把我拉回现实,同事已经吃完饭。我收回思绪,沿着台阶慢慢往回走,不经意地抬头看到一群燕子飞过小楼。
(作者单位:105地质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